現在已經是夏天了,而且天氣還越來越熱了,這個時候我們可不能一味的貪涼啊,不然會留下病根的哦,那么夏季養生要注意什么呢,接下來就由中醫給大家介紹一下夏季養生的有關知識吧,一起來看看。
夏天到了,大家是不是都非常的開心了,是不是又可以穿美美的衣服,秀身材了啊,但是小編提醒大家,夏季有的事情是不能做的哦。
有朋友們問,夏季如何養生呢?有否秘訣?其實,夏季養生方法挺多,關鍵是要飲食養陽氣、少冷飲;注意避暑、避濕;喝點姜茶、養脾陽;護好肚腳、護陽氣;睡好子午覺、平衡陰陽;養生飲食,補夏解乏消暑等。
這樣一些簡簡單單的方法,只要你認真做了,真的可以受益無窮。這個夏天,你應該會好過很好。
一、注意養陽氣、少冷飲
飲食是養生的基礎,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要使人夏季,活得健康、愉快、充滿活力和智慧,我們要注意不能滿足于填飽肚子,要從“天人合一”角度理解生命,讓人體順應四季變化,安排合理的飲食調配,保證在不同季節,汲取人體必需的營養素,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真正起到養生長壽祛病目的。
夏季飲食,重要養陽氣
陽氣,中醫泛指人體動能活動。中醫認為:“陽氣者,衛外而為固。”意思說,陽氣對人體起到保護作用,可以使人身體健康,體質強壯,增強抵抗能力,免受自然界六淫之氣的侵襲。
為什么人們在夏季還要注意保養體內的陽氣呢,夏季本來就是陽氣亢盛季節啊。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春夏的特點,生發蓬勃,其性屬陽。秋冬的特點,平靜凝斂,其性屬陰。陰陽本是矛盾的統一,四時交替,寒暑往來,是陰陽消長的反映,同時也是陰陽互根的體現。
明代醫學家張景岳說:“夫陰根于陽,陽根于陰,陰以陽生,陽以陰長。所以圣人春夏則養陽,以為秋冬之地,……皆所以從其根也。”張景岳說,夏季進行飲食養生,必須善于掌握人體的氣血陰陽的偏勝偏衰,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配以不同的飲食。
比如,陽虛之人,其病每于春夏稍愈,秋冬加劇,調理必須于盛夏陽旺之時,即予以培補,至秋冬才可能減輕癥狀或減少復發。
中醫強調冬病夏治。夏日三伏天,可用中藥白芷、細辛、白芥子、桂枝研細末貼敷背俞膏肓穴、定喘穴,治療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均可獲滿意療效。如能配合內服培補脾腎方藥,療效更佳。
中醫“養陽”含義,包括養腎陽之義,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故古人春夏養陽要注意“從其根”,方能真正達到夏養陽的目的。
推而廣之,凡慢性的陽虛類體質的人,如能采用這種“冬病夏養”的辦法,于春夏之際,給予適當的食物,如韭菜、芥菜、蔥、蝦、麻雀肉、蛋類、肉類、辣椒、姜等;或選用鮮荔枝、楊梅、桃、杏、桂圓、大棗等水果;或用養陽的藥物來調治和保養,往往能收到奇效。
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以蔥、蒜、韭、蒿、芥等辛辣之菜雜和而食。”《壽世保元》中亦說:“夏日伏陰在內,暖食尤宜”。
上面所舉辛辣之菜及水果,可謂是夏季養陽的佳蔬良藥。當然,如屬陽旺之體,就不能再用過多溫熱之品以火上加油,相反則宜用寒涼甘潤之品以壯水制火,使其陽平。
提醒大家的是,夏天養陽,也是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來對待的,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做到借夏天陽旺,來培植秋冬之不足。
夏季補陽應少食冷飲
夏季氣候炎熱,人們多喜吃冷食冷飲。但是,養陽卻要求,夏季少食冷飲。因為,夏季人體皮膚毛孔疏松,散熱較多,這就消耗了體內的陽氣。如果貪冷飲,就會使陽氣受到損傷,發生腹痛,腹瀉,咳嗽氣喘等疾病。因此,夏季飲食要適當控制冷飲冷食量,進食的速度也不宜太快。
脾胃虛弱者,或小兒尤其應節制。當然,如果身體健康,在夏季吃些冷食,可起到清熱解暑的作用。
平常陽氣虛弱的男人,在夏季飲食方面,應借夏季自然界陽氣旺盛之機,服用溫熱補陽的藥品。這樣,可收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陰虛,盡管因疾病所在的臟腑不同,而有多種多樣的癥狀,但都有手腳發涼,喜暖,面色和舌質淡白,脈搏緩慢等特點。這樣的男人,夏季更不宜吃冷食。
二、夏季學會避暑和避濕
在夏季,我們并不必掌握很多的中醫名詞術語。重要是在衣食住行,講究‘天人合一’,根據夏季特點與其他季節不同,特別在許多地方呈現出濕熱交蒸氣候特點,氣溫高、雨水多、濕度大,潮濕悶熱,通常叫長夏,人們容易因暑濕而患病。
特別南方,較為潮濕,暑熱重、又濕重。飲食上就有所選擇。暑氣重,要選寒的、涼的,如吃點西瓜,濕重,就要吃去濕食物,如苦瓜、紅小豆,蓮子、薏米仁等,這類去濕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