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色斑暗瘡此起彼伏,總也消停不了
肝臟負責幫助人體調節氣血水液,維持人體代謝正常。
肝氣疏泄正常,氣血就不會瘀滯。水液也需要跟隨氣機流通,氣機暢通無阻,水濕就能正常排出體外,臉上也不會長暗瘡。
4、體重居高不下
我們平時吃的這些東西中熱量很高,在進入人體后,經過脾胃的消化,一定會被帶入肝臟。肝臟一下子分解不了如此多的脂肪,就會留下一部分。
長期下來,肝臟內部堆積的脂肪越來越多,肝臟首先變“胖”了,人也得了脂肪肝。生病了的肝臟不能盡快將廢物清除出去,體重也會上升。
中醫如何養肝
中醫文獻中也有關于肝重量、部位的記載,在有關肝的形態認識上,與現代醫學中所說的肝臟基本一致,然而中醫的“肝”,卻不只是一個單純的臟器,還包括與“肝”相關的各種表現。《素問·至真要大論》有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帶你認識“將軍之官”
“肝者,將軍之官”一語出自《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即是對肝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古人將肝對人體所起的生理作用比喻為“將軍”,那么該如何理解這個“將軍之官”呢?
肝之所以被稱為將軍之官,主要是由兩方面決定的。首先,取決于肝的特性。五行學說認為,肝屬木。木的性質是條暢、順達、柔韌,有生長發育的特點,而肝臟性質為柔和舒暢并且主管疏導代謝,又主管提升氣力,因此肝臟具有木的屬性。《素問吳注》中說:“肝氣急而志怒,故為將軍之官。”肝屬木,其志為怒,性急,與將軍的性格相似。
其次,取決于肝的生理功能。《靈樞·師傳》曰:“肝者主為將,使之侯外”,肝在人體具有抵御外邪護衛機體的能力,就像將軍保衛國家一樣。肝的生理功能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主疏泄”、“主藏血”。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調暢全身氣機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能調節腸胃氣機,對食物進行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失調,便會導致肝胃不和、肝脾不和等;肝的正常疏泄對我們的情志也有調節作用,使氣息更加順暢,精神更加歡愉。如果肝的疏泄失常,會造成肝氣的郁結或者亢奮,出現抑郁、多愁善感、煩躁易怒、胸脅脹痛、腹部脹滿、內分泌紊亂等。
肝藏血,指肝有貯藏、調節全身血量的作用。肝如同“血庫”一般,能夠貯藏一定的血液,以供人體活動所需。當肝臟將血液儲存起來后,還能調節循環血量,根據身體的需要來改變血液的供應。
當機體處于安靜休息,或睡眠狀態時,機體所需血量減少,部分血液回流入肝,并貯藏起來;而當人體在工作,或劇烈活動時,機體所需血量增加,血液則由肝臟輸送到經脈,以供全身各組織器官所需。當人體肝臟功能失調時,其調血功能也會下降,便會導致血虛或出血的病變。
養肝重在“調情志”
中醫講:“肝主情志。”肝異常會影響人的情緒;反之,人心情的好壞也會影響到肝的健康。中醫說:“怒傷肝”,三國時的周瑜大怒之下劍傷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傷肝”的典型案例。因此,當情緒不舒暢時,盡量找一個可以訴說的人,或找一種可以發泄心中郁悶的方式來疏泄,不要硬憋在心里。老百姓常說:“萬病氣上來。”養肝首先要“戒怒”。我們常說的“常開懷”,多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多與樂觀幽默的人士交往,可以有效地暢達肝經中的郁氣,疏肝理氣。
做到“飲食有度、起居有常”
中醫講:“肝主青色,青色入肝經。”青色的食物可以養肝,而辛辣、刺激、大魚大肉、油炸的食物會增加肝的負擔,因此建議多吃時令新鮮蔬菜、水果。
中醫理論認為,“人臥則血歸于肝。”《子午流注》中講到:肝膽在晚上11 點至凌晨3點興盛,當人躺下時,各個臟腑的血液都經過肝來完成解毒的任務,此刻肝臟的解毒作用也達到了高峰。因此,人在此時應順應自然,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勞心勞力。現代人睡得晚,睡眠時間少,這段時間熬夜不睡,則消耗肝陰。中醫說“肝開竅于目”。若長期熬夜,就會出現雙目干澀、腫赤、頭昏眼花等癥狀。
健脾、補腎可養肝護肝
《金匱要略》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肝傳脾”就是說肝病了會影響到脾,在治療肝病處方時,一定不要忘記“實脾”,脾實了,肝就不能把病邪傳遞給脾了。實際上“實脾”是調補脾臟之意,并不是單純的“補”,而是“調”與“補”的有機結合。“補”是指在脾虛的情況下,采用“甘味”之藥健脾補中,加強脾胃生化氣血功能,既防病邪入侵,又可滋生肝血;“調”是指用調和之法,以防脾土壅滯,維持脾正常的運化。對于脾虛的人,臨床上常補之以人參、白術、黃芪、炙甘草、蜂蜜、飴糖等;調之以陳皮、佛手、木香、青皮、焦三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