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是婦女常見的疾病,而且痛經的人還非常的多,非常的痛苦,對我們的學習、工作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那么痛經怎么辦,治療痛經的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下針灸治療痛經的方法吧。
對于痛經這就事,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也經歷過,要問,痛經的時候你有什么想法,相信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吧。那么我們該拿痛經怎么辦才好呢?
痛經為婦科常見的癥狀之一,指婦女在月經前后或月經期出現下腹部痙攣或持續性疼痛、墜痛、腰背部酸痛及下腹至肛門不適等一系列癥狀。約50%的婦女有痛經,其中10%痛經嚴重,嚴重者除疼痛外,還伴有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痛經一般分為原發性痛經與繼發性痛經兩類,針刺秩邊穴治療痛經,具有取穴少、見效快、療效好、不易復發等特點,臨床值得推廣。
月經初潮時少腹微感疼痛,此后每次經行前即出現少腹脹痛,并持續到經期結束才消失。近年來,患者痛勢加重,并伴有乳房脹痛,經色紫黯,有血塊,月經周期正常。經多方醫治,效不甚顯。
此次經期將至,腹痛難忍2天,兩乳腫痛不可觸摸,舌色紫黯,邊有瘀點,苔薄白,脈弦。證屬氣滯血瘀,治宜行氣通經、活血止痛。
治法:以毫針深刺雙側秩邊穴。
經上法治療后,疼痛即止。隔日又針1次,經血暢行,未痛。次月,于經前4天左右開始針刺,隔日1次,共治療3次,經行未痛。為鞏固療效,第3次經行前又如法治療,共3次,再未痛經。隨訪3年未復發。
操作技法
以毫針深刺雙側秩邊穴約4寸,針尖斜向內上方,使針感放射至子宮及少腹部,同時大幅度捻轉行針1分鐘,用“滯針”手法加強針感。留針10分鐘后,將針提至天部,改針尖斜向外下方深刺,使針感向腿及足趾放射,做小幅度捻轉行針1分鐘后即可出針。
《詩經》云:“左右秩秩。”足太陽膀胱經背部諸穴排列整齊,其形秩秩,秩邊穴作為膀胱經走行于腰背部的后一個穴,當其邊際,故名“秩邊”。
秩邊穴具有壯腰補腎、疏通經絡之功效,主治腰脊疼痛、二便不利、下肢癱瘓及坐骨神經痛等。《針灸甲乙經》載:“腰痛骶寒,俯仰急難,陰痛下重,不得小便,秩邊主之。”
秩邊穴具有疏通經絡、調理下焦的作用,不僅能治大小便不利、痔瘡、腰骶痛、下肢痿痹、痛經、經閉、濕熱帶下等內、婦科疾病,在配合手法治療的前提下,對坐骨神經痛、尿道炎、前列腺肥大、慢性前列腺炎等也有良好療效。
現代研究對針刺秩邊穴在深度、方向、手法及針感傳導等方面有了進一步發揮,使其治療范圍更為廣泛,秩邊穴已成為治療腰脊疾患、泌尿生殖系統疾患及婦科病癥的重要腧穴。筆者臨床運用該穴治療原發性痛經取得良好療效。
幾則藥粥方對痛經有明顯治療作用
其實,治療痛經除了上面說的針刺秩邊穴之外,我們還可以試試一些藥膳食療方,據說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哦,一起來看看都要哪些藥粥吧。
婦女在行經前后,或正值經期,小腹及腰部疼痛,常可伴面色蒼白,頭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惡欲吐者等證,并伴隨月經周期發作,稱為痛經,亦稱經行腹痛。
中醫認為,本病多為肝郁不舒,氣滯血瘀,或寒凝經脈,氣血不暢所致,當以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為治,介紹幾則藥粥方,對痛經有明顯治療作用。
元胡止痛粥
元胡、白芷、益母草、紅花各10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將諸藥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2劑,經前3~5天服用,連續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