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煮劑
是用一般的溫度和加熱時間,將藥物煎煮去渣所得的液體劑型。煮劑濃度適中,具有吸收快,奏效迅速,作用強的特點。
2. 煎劑
是將經過煎煮去渣的藥液,再經加熱濃縮所得的液體劑型。煎劑加熱時間比較長,藥液的濃度高,能減弱藥物的毒性。
3. 煮散
是藥材粗顆粒與水共煮去渣取汁而制成的液體藥劑。煮散具有節省藥材,便于煎服等優點。近期對中藥煮散的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方面有新的發展。
4. 沸水泡藥
是藥物經過沸水浸泡去渣所得的液體劑型。沸水泡藥,頻頻飲之,又稱飲劑。沸水泡藥加熱時間短,溫度比較低,藥物味薄氣清,擅于清泄上焦熱邪。
為了提高湯劑的療效,對中藥的煎法歷來都很講究,如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說:“凡物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清代醫學家徐靈胎也說:“煎藥之法宜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在于此。”為了提高湯劑的療效,我們必須重視中藥的煎煮。那么怎樣才能煎煮好中藥呢?這就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
煎煮中藥應注意的問題
中藥煎煮方法的正確與否,關系著療效的好壞,在煎煮中藥時要特別注意下列問題。
首先是器具,煎藥器具以砂罐或瓷罐為佳,切忌用鐵、銅等金屬器具,因為大多數藥材與金屬接觸后,會發生化學變化,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其次是浸泡,在煎藥前要先用清水將藥材浸泡30分鐘,使其軟化,然后再加熱煎煮,而不能直接用沸水煎煮,否則藥物里的蛋白質很快就會凝固,影響中藥內有效成分的煎出。至于應該加多少水,要根據用藥量而定,一般以水面超過藥物少許即可,使每劑每次煎成的藥液在150毫升左右,為兒童煎取的藥量要少,而對熱性病者,煎取的藥液要適當多些。
煎煮時要注意火候,未煮沸前可用猛火,水開后就要用小火了,同時應注意加蓋煎煮,以防止藥物中揮發性成分逸出。煎煮中藥的時間也因藥性而有所不同,如解表藥不能久煎,通常煮沸后15分鐘即可;味厚滋養的補益藥,煎煮的時間宜長,煮沸后要再用文火煎煮1小時左右,以使藥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于水中。另外,一些毒性較大的藥物經慢火久煎后,可以減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時間也要稍長一些。藥煎好后要趁熱將藥汁濾出,每劑藥一般只煎兩次。
還有,要記得金石介殼類中藥需先煎,如龍骨、石膏、牡蠣、磁石、龜板、鱉甲等,宜先煎半小時左右。而另一些氣味芳香的藥物,如薄荷、藿香和鉤藤等卻要后下。易于沉底焦化和糊化、難以過濾的藥物,如赤石脂、青黛,可用紗布將藥包好或裝入紗布袋內,再放入鍋內煎煮。
凡貴重、數量少和揮發性強的藥物,如珍珠和三七不需煎煮,只要將藥物研成細末,再用煎好的藥液沖服即可,而對人參、鹿茸等,為了減少損失,加熱煎煮。有些膠、糖類藥物(如阿膠和飴糖)溶解后粘度較大、泡沫多,煎時會結底焦化,并影響其他藥物有效成分的煎出,所以也應該將這類藥物溶于已煎好的藥液中。有效成分容易浸出的藥物,如肉桂末,好是將其制作成片,放入有蓋的容器中用沸水浸泡后服用。
結語:現在大家是不是應該知道,熬中藥是不是越濃越好了啊?其實這也是要根據很多方面綜合考慮的。同時,對于熬中藥的次數以及時間,我們也是有要求的,以上小編給大家都介紹了哦,希望大家好好看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