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是非常難帶的,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受,因為抵抗力差,經常會生病,不是感冒發燒,就是咳嗽等,這真的非常折磨人。那么寶寶為什么會經常生病呢?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介紹下吧。
根據相關的資料顯示,很多孩子生病一般都是因為脾胃虛弱引起的,因為經常生病的孩子一定要好好的調理脾胃,那么如何調理好呢?
寶寶常生病和脾虛有關
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對于生長發育的影響較大。脾虛證是小兒時期的常見病、多發病,是臨床兒科常見病證,其主要表現為食欲減退,精神疲乏但易發脾氣,肢體倦怠,食后腹脹,大便不調(可為稀便、硬結便,有的為完谷不化),畏寒,肢冷,舌質淡或淡紅,舌體胖或有齒痕,指紋淡紅,脈細弱等。病情遷延難愈,還常常導致小孩罹患呼吸系統疾病,嚴重影響孩子生長發育。
脾虛的癥狀很嚴重,病因也較為復雜。從臨床看,小孩子脾虛證的形成多數在嬰幼兒階段開始,其成因有先天的因素(如早產、多胎、自身生理特點),更主要的是后天因素,如乳食喂養不當(無母乳喂養、過度營養、沒有及時添加輔食、添加輔食不當、無及時戒奶、夜間進食過度、過多地喝涼茶等)、濫用抗生素、生活起居規律不合理等。
對任何一位初為人父母的家長來說,應該好好學習如何正確科學的養育孩子,要清楚每個寶寶的生理情況,不是說寶寶吃得越多長的就越好的。
小兒脾虛的癥狀
脾虛的孩子一般會有食欲不振、大便失調(包括泄瀉,大便不成形,次數增多或大便難解)、面色萎黃少華、形體消瘦(體重低于正常同齡同性別平均值10%)以及舌質淡,苔白等癥狀。同時還可能伴有肢倦乏力、腹脹、浮腫(輕度)、貧血(輕度)、口流清涎、睡露睛或多汗以及脈細弱、無力的表現。
捏脊療法有良效
對于此類患兒,推拿捏脊有很好的療效。具體做法是用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長,然后捏起兒童背部皮膚約0.5~1厘米,從下往上推進。如此反復,每天1~2次。推拿可調整胃腸機能,使人體經絡得以疏通,氣血周流如常,機體抗病能力增強,達到防病治病目的。捏脊有健脾助消化和強壯作用,可以改善食欲、預防感冒、增強體質。對孩子來說,痛苦少,易接受。
調寶寶脾胃不和3個秘方
1、草決明炒扁豆等治小兒脾虛
方劑:草決明、炒扁豆、煨肉豆蔻、炒麥芽、炒蓮肉、雞內金、黨參、生黃芪、茯苓、神曲、使君子、山楂、黃精各50克。
制用法:將上藥共研為極細末,裝入瓶內備用。用時,取藥末2-3克,加入去蛋清的雞蛋中,以面包裹之煨熟,1-3歲食蛋每天1個,4-7歲每天2個。20天為1個療程。
2、黨參茯苓等治小兒脾虛
方劑:黨參、茯苓、炒扁豆、淮山藥、薏苡仁、蓮子肉(去心)、芡實各30克。
制用法:將上藥共研成粉末,過篩。根據患兒年齡大小,分成7-15份。每天1份,加大米同煮成粥,調人少許食鹽,當飯吃,或加面粉煮成糊狀,配食糖適量代早餐用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