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多按“保肝”穴位
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四橫指處)、三陰交(位于小腿內側,腳踝內側突出的骨頭尖上方4橫指處)等穴位都有很好的清肝補腎作用,每晚睡覺前按摩這些穴位或用拳頭反復敲打穴區,每次5分鐘左右即可。
為什么一到春天火氣就那么大
我國傳統醫學認為,春天自然界萬物復蘇,陽氣上升,易擾動人體肝、膽、胃腸蓄積的內熱,春燥上火是人體陰陽失衡后出現的內熱癥。加之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此時的氣候特點就是干燥多風,往往使人們普遍感覺到不適。
而且春天天氣變化反復無常,較難保持人體新陳代謝的平衡和穩定,容易導致生理機能失調而出現上火癥狀。這就是一到春天人們就常常會上火、易燥、易怒的原因。由于從中醫上講,肝臟具有升發調達、儲存血液、舒暢情致的作用,與春季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相對應。所以,春季與肝相和,春季上火則多為肝火。
外界刺激易引肝火
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有些人在生活、工作中被一些難事、愁事、煩心事所困擾,精神壓力大,內心總是處于一種焦慮、失衡狀態,容易著急上火。所以滅肝火特別要調整情志、穩定情緒,因為焦躁情緒會火上澆油,而保持心情舒暢有助于調節體內的火氣。
飲食調理巧滅火
說到春季人們在飲食上如何調理對付肝火旺盛,總的指導原則是忌食大熱的食物,清熱清滯,飲食有節,建議多喝水,多食新鮮的蔬菜水果,可以多吃些屬偏涼的食物,如白蘿卜、白木耳、大白菜、芹菜、菠菜、冬筍、香蕉、梨、蘋果、百合、楊桃、枇杷,同時多飲水。不宜吃辛辣、海鮮、過膩過酸、煎炸食品,以及羊肉、肥肉等,以免火上澆油。
唐代醫家孫思邈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明代高濂《遵生八箋》中也記載:“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說,春季肝旺之時,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則會使肝火更旺,傷及脾胃。此時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
在整個春季里,食養原則是減酸益甘而養脾氣。因為春天肝旺容易克伐脾土而引起脾胃病,而酸味是肝之本味,故此時應減酸味,不能再助長肝氣以免過旺,這樣可以保護脾氣不受克伐。甘是脾的本味,為了抗御肝氣的可能侵犯,增加甘味以增強脾氣,可以此加強機體的防御。
結語:通過上文,我們應該知道如何辨別自己是不是肝火旺了吧,我們可以通過自己是舌苔、大便等進行自辨的哦。除此之外,我們還要知道肝火旺怎么調理,不過上文小編倒是給大家介紹了不少的方法,大家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