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生冷的食物
凡是生魚片、冷飲、瓜類、仙草等寒性的食物,都會影響人體的血液循環,在經期前后一個星期要避免。
不要游泳或泡澡
會增加陰道感染的機會,讓痛經問題更嚴重。
不穿過緊的褲子
因為過緊的褲子會對小腹造成壓迫,影響血液循環,甚至可能加劇痛經及經期的不適。
痛經是否與體質有關
許多人都認為痛經與體質有很大的關系,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是體質的問題,假使在初潮來臨時,就伴隨著痛經的問題,就可歸類為體質所致,借助中醫的調理大多可改善。但如果痛經是漸漸才出現,那就不是單純體質問題所致,可能是有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甚至是巧克力囊腫的可能,建議應中西醫合并治療才正確。
第三名:不孕癥
當女性到了生育年齡,能不能順利懷孕便是人生大事。不孕癥的發生與排卵功能、內分泌系統有關系,臨床經常發現,不孕癥的女性可能的問題,包括卵子無法長大、品質不佳、輸卵管阻塞,或是年輕時曾做過人工流產,影響受精卵著床,假使萬不得已真的要拿掉孩子,則建議受孕 35——50天再做人工流產,對子宮的傷害會比較小。
另外,中醫講“子不能強求”,越是有生小孩的壓力,就越難以懷孕,所以,心理一定要調適好。至于治療的方式,同樣要由肝、脾、腎 3大臟腑同時調理,從養肝來調理情緒與氣血,同時理脾,讓身體容易吸收營養,再加上通過補腎來調理生殖系統,三管齊下才是關鍵。
搭配生理周期吃中藥
若談到用藥,隨著女性排卵的期間,會有不同的藥方調理,這與基礎體溫及排卵期有關。比如月經周期的 1——5天,主要是以排出經血的藥物為主,黑糖就是不錯的選擇,可讓經血順利排出子宮; 6——10天是卵泡發育期,所以,藥方子會強調以補腎的山藥為主;到了11——16天,就開始排卵了,則要服用促進排卵的藥方,比如當歸、菟絲子等;而到了 17——24天,基礎體溫升高,是體內黃體素高的時候,就適合八味地黃等藥方。
第四名:產后調理
當女性生產過后,因為體力、精神、氣血消耗過大,對身體是很大的負擔,所以,需要通過產后調理,也就是俗稱的“坐月子”來補足消耗的元氣。產后的補品種類不少,但絕大多數都是用來調整子宮收縮以及促進乳汁分泌的方子,比如生化湯、四物湯、麻油雞、十全大補湯等都很常見。
不過,因為大部分的產婦在生產之后,醫院都會打子宮收縮劑,所以,促進子宮收縮的生化湯一般吃個 5——7帖就夠了,假使吃太多,恐會讓惡露變多,引起失血、貧血等問題。
產后吃麻油雞下奶,把麻油換成火麻油效果更好
若想要促進產后乳汁的分泌,建議可以吃點麻油雞。根據調查顯示,臺灣產婦母乳營養成分與含量,遠高于美國、加拿大與澳洲,原因在于臺灣產婦的乳汁含有相當豐富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人體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如亞麻油酸、花生油酸、二十二碳烯酸,更是幾近于完美的比例,而其中的秘密在于臺灣婦女坐月子時,多半會以麻油雞酒進補的結果。不過,提醒,麻油雞屬于比較燥熱的食物,加上麻油雞在料理過程中會加酒,假使身上傷口尚未復原,或者本身有高血壓的話,酒精與麻油的量應該要酌量。
建議把麻油換成火麻油,火麻油不但沒有熱氣,更能防治產后便秘問題,另外,火麻油富含α-亞麻酸,醫學研究證明,油酸和亞油酸在人體內轉化成DHA(俗稱腦黃金)和EPA,他們對大腦的發育和視力發展有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寶寶進食這樣的乳汁更能促進智力發育,而用火麻油來涂抹肚皮,可淡化妊娠紋,這也是火麻油堪稱“月子油”的原因。
第五名:更年期不適
女性的更年期平均落在 40-60歲,由于卵巢開始慢慢老化,女性荷爾蒙分泌發生改變,大約高達 85%的婦女都會出現更年期癥狀,像是熱潮紅、盜汗、失眠、緊張憂慮等現象,有的婦女更年期癥候群的癥狀,甚至嚴重到必須就醫治療。
西方醫學在治療更年期癥候群方面除了補充荷爾蒙外,就是建議飲食、運動與調整生活作息,但女性荷爾蒙的補充仍然有副作用,甚至還有引發癌癥的風險,所以,絕大多數的西醫都會建議婦女應回歸到生活作息與飲食的調整,也就是說,西方醫學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有出現具體治療更年期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