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你春季養肝
在中醫學的五臟之中,“肝”的涵義是與西醫分歧大的一個,它其實是指人體的神經系統,不僅包括中樞神經系統,還包括周圍神經系統以及自主神經的調節;而西醫所說的“肝”,其實歸于中醫的“脾”,參與人體的消化功能。
中醫的臟腑理論出自《黃帝內經》,其中“肝”被明確定義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楊華升解釋說,古人按照功能給五臟六腑各封了官職,肝是將軍,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長,既指揮防御,又參與決策,這些正是神經系統的功能。中醫講,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風掉眩”是指肢體震顫、搖擺、抽搐、頭暈等神經系統癥狀,都是肝的問題;我們通常所說的肝火、肝郁則是植物神經紊亂的表現。
肝主筋,“筋”指的是運動功能,包含肌腱、肌肉等組織,其協調性歸神經系統管理。肝藏魂, “魂”就是精神、思維,因此肝負責謀慮。如果肝虛,魂不歸肝,首先會出現睡眠障礙,失眠多夢。高血壓導致的眩暈、頭痛等也歸結為肝的問題。中醫認為,肢體顫抖屬于“肝風”,肝風有虛實之分,腦中風、帕金森病多為虛風,破傷風則屬實風。肝主情志,主疏泄,怒傷肝,所以經常生氣和肝不好互為因果。肝開竅于目,很多眼病與肝有關,例如,老年人視神經退化是肝虛的表現;眼睛干澀的人,要補肝腎;肝火旺,往往兩眼通紅,甚至眼底出血;有的人突然失明,是肝的實證。
大多數乙肝病毒攜帶者,由于對病情的預后不樂觀,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甚至前途,所以均顯得憂心忡忡,希望有一劑靈丹妙藥能立起沉疴。樹立正確的疾病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大限度地保證自己的身體處于健康狀態,下面談談如何養肝的問題。
1、調情志
中醫講“肝主情志”,肝異常會影響人的情緒;反之,心情的好壞也會影響到肝。所以,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情是養肝血的一個好方法。當情緒不舒暢時,盡量能夠找一個可以訴說的人,或找一種可以發泄心中郁悶的方式來疏泄這種壞的情緒,不要硬憋在心里。據相關數據,癌癥和一些腫瘤患者中,無法疏泄心中郁悶的是其他人群的2~4倍。所以,老百姓常說:“萬病氣上來。”
遇到不痛快的事,肝氣郁結難受時,可以嘗試“噓肝法”:面對常青綠色樹木,口發“噓”的聲音,緩緩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惡氣,一直到心情好轉為止。經常伏案工作的白領一族,可以在自己的電腦旁邊擺一盆常青植物盆景,如蘆薈等,可以養眼舒肝。
2、養肝血
現在,有很多人由于經常熬夜,或長期在電腦前工作,或睡眠質量不好,常常會有肝血虧虛的現象。如缺鈣、眩暈、便秘、容易抽筋、月經量少或色淡、眼睛干澀等,這些毛病并不是什么特別明顯的大病,常常不被人們所重視??墒?,它又時時困擾著人們,或多或少地影響人們的生活。如何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
首先,要早睡覺,晚是23時
中醫的子午流注中講:肝膽在23時至3時興盛。中醫有句話“人臥則血歸肝”,當人躺下時,各個臟腑的血液都經過肝來完成解毒的任務。如果23時至3時人們還在忙于工作和學習,就會使其他臟腑也處于相對興奮狀態,不能夠使各個臟腑的血液及時地進入肝解毒。所以,第二天的血液就是沒有完全解毒的血液。
其次,適當地休息
“累”是身體對你發出的求救信號,養肝好的方式,就是每天找時間休息。平時工作很累,要有十分鐘稍微休息一下,活動活動眼睛,舒展舒展筋骨;中午小睡一下,晚上吃完飯也小小休息一下;隨時調節,抓空當休息,讓肝能發揮其解毒的作用,以清除疲勞的感覺。
3、慎勞心
多休息,會休息,有節奏地工作和生活,不能勞累。多看點老莊之類的書籍,多接觸一點中醫,以接受一些養生方面的知識,“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知足常樂,用平和的心態為人處世。
總之,生活正常、飲食有節、恰到好處的生活方式是人體健康的基本的條件。
4、節飲食
這里說的節飲食不是要你少吃或者不吃,而是說要戒酒煙及一切對肝有損害的食物和藥物,如腌、熏的食物,加了防腐劑的罐裝食品,被黃曲霉素污染了的食品等。
多吃時令果蔬,多喝果汁。清淡、青色的飲食、天然原味的綠色青菜有利于肝臟,中醫講:“肝主青色,青色如肝經。”青色的食物可以起到養肝的作用,而刺激、辛辣、大魚大肉、油炸的食物會增加肝的負擔,人干的活多了,就會被累倒,肝也是一樣,也會出問題。
同時,清淡的食物也可以減少腸胃負擔,增加食物中有效成分的利用率。養肝血的食品首選的食物為谷類,其次為桂圓、栗子、紅棗、核桃;蔬菜有綠豆芽、黃豆芽、菠菜、芹菜、萵筍、香椿、香菜、春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