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郁則化熱,痰熱郁結,循經上壅,耳竅被蒙,故耳鳴不休,所謂“痰熱郁結,壅而成鳴”。
此類患者多有耳鳴突發,形體肥胖,頭昏而脹,咳唾脅痛,痰多而粘,舌邊、尖紅,苔黃膩,脈弦滑數等癥,具為痰熱內郁之候。
故以清熱化痰為治則,以溫膽湯、清氣化痰丸、礞石攻痰丸為主方。
加減:瓜蔞仁12g,杏仁10g,枳實10g,制南星12g,法半夏8g,橘紅8g,獲苓10g,黃芩10g,生山桅10g,龍膽草8g,礞石30g先煎,大黃6g后下。
3、活血化瘀法
久病耳鳴中醫認為“久病在血”,“久病多瘀”,瘀阻耳竅,氣血流行不暢,耳竅失養所致。
現代研究認為某些類型耳鳴、耳聾與耳部微循環障礙有關。對耳鳴、耳聾患者的甲襞微循環測試,多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微循環障礙,主要表現在襻周狀態和血液流態上。
其中,中醫辨證瘀血型患者的微循環改變較為明顯。該類患者部分是由于耳部血管遭受到刺激后,造成微血管痙攣,血流受阻所致。
患者臨床兼有頭痛如刺,部位固定,頭昏,舌質紫暗,脈細澀等瘀血表現。
治法:活血化瘀通竅。方用通竅活血湯等。
加減:桃仁10g,紅花6g,麝香0.3g,生姜5片,蔥白2根,紅棗5枚,川芎6g,赤芍10g。
4、利水逐飲法
痰、飲都是水液代謝失常,停留機體局部的病理產物,痰熱而飲寒,痰無形而飲有質,飲留體內,清陽不升可致耳鳴、眩暈等。
《傷寒論》苓桂術甘湯、五苓散證飲留中焦、下焦主癥都有耳鳴。
現代醫學認為利水消腫藥能解除內耳前庭、迷路水腫,減輕神經壓迫,促進局部淋巴回流。
辨證要點: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痰白質稀,舌質淡白,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利水逐飲,方用《傷寒論》苓桂術甘湯、五苓散等。
加減:獲苓15g,桂枝10g,白術12g,澤瀉6g,益母草20g,防己6g,黃芪30g,車前子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