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花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丹參15g,赤芍10g,紅花5g,穿山甲10g(炒),皂角刺6g,浙貝母10g,天花粉10g,甘草5g。
方解:銀花、野菊花、蒲公英,清熱解毒。丹參、赤芍、紅花,活血化瘀。
穿山甲、皂角刺解毒透絡,消腫潰堅。
浙貝母、天花粉清熱解毒,排膿散結。甘草調和諸藥。
加減:血熱熾盛者加生地15g。囊腫壁厚久不破潰者加乳香5g,沒藥5g。
4、沖任不調
主證:本證見于女子,面部青春痘皮損的發生和輕重與月經周期有明顯關系。
月經前面部皮疹明顯增多加重,月經后皮疹減少減輕。
或伴有月經不調,月經量少,經前心煩易怒,乳房脹痛。舌紅苔薄黃,脈弦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調理沖任。
方藥:柴胡疏肝散和消痤湯加減。
柴胡12g,郁金15g,白芍15g,女貞子20g,,旱蓮草20g,魚腥草15g,蒲公英15g,丹參15g,山楂20g,甘草5g。
方解:柴胡、郁金、白芍,疏肝清熱調理沖任。女貞子、旱蓮草,滋養腎陰,平和天癸。蒲公英、魚腥草,清肺解毒。丹參、山楂,涼血化瘀。甘草調和諸藥。
加減:月經后期不至、乳房脹、小腹隱痛,加香附15g、王不留行12g通經止痛。
月經先期或月經量多,去丹參,加益母草25g,香附15g調經清熱。胃酸過多者去山楂。
(二)外治法
三黃洗劑、顛倒散洗劑、痤靈酊,外擦患處,每日2-3次,視病情可加入氯霉素2g或滅滴靈2g。
痤靈霜適合秋冬季外用,每日2-3次。
四黃膏外敷較嚴重的結節和囊腫。每日換藥1-2次。
中藥面膜治療
用消痤散加溫水和少許蜂蜜調成糊狀均勻敷于面部皮疹處,30分鐘后洗去,每天或隔天1次。
炎癥明顯者可用綠茶水調敷或加入苦瓜汁調敷,亦可外加石膏倒模,有熱敷消炎作用。
結語:通過上文的詳細介紹,大家對青春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吧。如果臉上或背上長了青春痘也不要太著急,千萬不能用手扣。可以試試文章中提到的小偏方,也可以向中醫求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