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偏頭痛
中醫頭痛有“頭風”之說,主要是多風、多瘀(引起頭部血管跳痛)、多痰濕(引起惡心嘔吐)、多虛(眩暈、頭部有缺血表現)所致。
因此,頭痛的治療首先應該分清性質,通過檢查鑒別是原發性的還是繼發性的。
無明確病因的頭痛為原發性頭痛,其中包括原發性偏頭痛、原發性叢集性頭痛和原發性緊張性頭痛。
冬季門診中頭痛患者以偏頭痛居多,表現多數是一側頭痛。專家表示,壓力過大、情緒緊張、飲食辛辣、睡眠不足、氣溫變化等都可能引發偏頭痛。
冬天,日夜溫差大,或進出室內外溫度轉換過快,會導致頭部常有悶重感,更嚴重的就會引起偏頭痛。
這種由溫差引起的頭痛屬于“外感頭痛”,原因是頭面的氣血循環不佳,導致腦部血管無法很柔順的擴張與收縮,當溫差劇烈時就會突然收縮緊繃,瞬間引起頭痛。
偏頭痛是我們的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對于這樣的疾病如何通過中醫的方法來治療呢?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中醫治療偏頭痛的方法供大家了解。
中藥塞鼻
取川芎、白芷、炙遠志各15克焙干,再加冰片7克,共研成細粉后裝瓶備用。
在治療偏頭痛時,可用綢布包少許藥粉塞右鼻,一般塞鼻后15分鐘左右便可止痛。
揉太陽穴
每天清晨醒來后和晚上臨睡以前,用雙手中指按太陽穴轉圈揉動,先順揉7~8圈,再倒揉7~8圈,這樣反復幾次,連續數日,偏頭痛可以大為減輕。
梳摩痛點
將雙手的十個指尖,放在頭部痛的地方,像梳頭那樣進行輕度的快速按摩,每次梳摩100個來回,每天早、中、晚飯前各做1次,便可達到止痛目的。
口服湯藥
辨證論治口服湯藥是臨床常用也是有效的方法。雖然口服湯藥比較麻煩,但醫生可以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辨別寒熱虛實,開具針對性較強的中藥處方,診療個體化,這也是中醫藥的長處。
因此,對于反復發作的偏頭痛病人可以選擇中藥湯劑治療。很多病人頭痛發作時來醫院看病,而頭痛緩解后就停止治療,難以堅持服藥,這樣往往難以取得理想的療效,頭痛可能再次襲來。
中醫治療偏頭痛一般從肝風、痰濁、血淤等方面辯證論治。
如肝陽上亢,風火為患的“頭風”,多表現為突然頭痛,呈跳痛或脹痛,疼痛劇烈,伴有惡心嘔吐,口干口苦等,可選用羚羊角湯為基本方進行治療,藥物選用羚羊角粉、鉤藤等。
對于頭痛時手足發涼,遇冷加重,惡心嘔吐,舌質淡者,一般為虛寒證,可用吳茱萸湯治療。不同證候要選用不同的方藥治療,一般是寒證用熱藥,熱證用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