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肝腎陰虧
主癥:心悸失眠,眩暈耳鳴。
兼次癥: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腰膝酸軟,視物昏花,兩目干澀,咽干口燥,筋脈拘急,肢體麻木,急躁易怒。
舌象:舌質紅少津,苔少或無。
脈象:脈象細數。
分析:腎水虧虛,水不濟火,心火偏亢,心神不寧,故心悸失眠。腎主骨生髓,腎陰不足,骨骼失養,故腰膝酸軟。
腦海失充,則眩暈耳鳴。肝開竅于目,主筋,肝陰不足,不能濡目,故視物昏花,兩目干澀。
筋失所養,故筋脈拘急,肢體麻木。陰虛火旺,虛火內蒸,則五心煩熱,潮熱盜汗。
肝火內熾,故急躁易怒。陰液虧虛,不能上潤,故咽干口燥。舌質紅,少苔,脈細數皆為陰虛之征。
治法:滋補肝腎,養心安神。
方藥:一貫煎合酸棗仁湯加山萸肉。
加減
①口渴心煩,重用麥冬、沙參加石斛、玉竹。
②陰虛火旺,熱象偏重者加黃連、山梔、淡竹葉等以清心火、寧心神。
③潮熱盜汗加麻黃根、地骨皮、浮小麥、白薇。
④便秘加瓜蔞仁。
⑤善驚易怒可加珍珠母、生龍骨、生牡蠣等以加強重鎮安神之功。
⑥陰虛夾痰熱者,加用黃連溫膽湯。
⑦陰虛夾瘀熱者,加丹參、丹皮、生地、赤芍等。
⑧陰虛而火不旺者,亦可用天王補心丹。
⑨口苦咽燥,熱象較著,宜用朱砂安神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