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中醫治療
辨證要點
1、分清虛實
虛者指臟腑氣血陰陽虧虛,實者多指痰飲、瘀血、火邪之類。
臨床上一般心悸見有神疲、乏力、脈虛者,為心氣虛。見有頭暈、色淡、脈細者,為心血虛。
氣虛基礎上出現畏寒肢冷、面白者為陽虛。
血虛基礎上出現少寐多夢、五心煩熱、脈細數者為陰虛。
舌紫斑、隱青,脈澀或結代者,多夾瘀。
脘腹痞滿,舌苔厚膩,脈滑者,多夾痰。臨床常虛實夾雜,要仔細辨別。
2、辨驚悸、怔忡
驚悸多因外因所致,因驚而悸,怔忡多內因而成,外無所驚。
驚悸發作有時,持續時間較短,病情較輕,為心之用病,治療較易。怔忡自覺心中惕提,動悸不安,稍勞即發,發作無時,持續時間較長,病情較重,多為心之體病,治療較難。
二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驚悸日久,可以導致怔忡,怔忡可以因驚而加重。
3、詳辨脈象變化
脈搏的節律異常為本病的特征性征象,故尚虛辨脈象,如脈率快速型心悸,可有一息六至之數脈,一息七至之疾脈,一息八至之極脈,一息九至之脫脈,一息十至以上之浮合脈。
脈率過緩型心悸,可見一息四至之緩脈,一息三至之遲脈,一息二至之損脈,一息一至之敗脈,兩息一至之奪精脈。
脈率不整型心悸,脈象可見有數時一止,止無定數之促脈。緩時一止,止無定數之結脈。
脈來代,幾至一止之代脈,或見脈象乍疏乍數,忽強忽弱。臨床應結合病史、癥狀,推斷脈癥從舍。
一般認為,若脈呈數、促而沉細、微細,伴有面浮肢腫,動則氣短,形寒肢冷,舌淡者,為虛寒之象。
脈見遲、結、代者,一般多屬虛寒,其中結脈表示氣血凝滯,代脈常由元氣虛衰,脈氣衰微所致。
凡久病體虛而脈象見弦滑搏指者為逆,病情重篤而脈象見散亂模糊者為病危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