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現象在人體中并非是孤立的現象,比如復發性口腔潰瘍。
同時發現了是因為口腔粘膜維生素B的局部缺乏造成對口腔潰瘍病毒失去了免疫力(抵抗力)。
直接對口腔粘膜輸送營養或激活其營養的代謝能力,恢復免疫力,潰瘍病毒不消自滅。
顯然只要能促進腳趾丫這處特殊皮膚區的營養代謝能力,恢復了對真菌的抵抗力,真菌不消自滅。
就象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的道理是一樣。
從腳氣的形成現象看腳趾丫處皮膚區的特點。
腳趾丫處的皮膚既然是兩種皮膚的結合部,既沒有毛孔性皮膚細胞的代謝活躍性,又沒有纖維性皮膚對外物傷害的抵抗能力。
顯然這是皮膚的一處薄弱部份,尤其當腳部長期處在濕度較大的環境中,這一處的皮膚極易潰爛或產生深度裂紋。
如愛穿拖鞋在廚房中工作的廚師,不管以什么為主食的人都因為該處皮膚區在受到潮濕的環境傷害后引起營養元素的代謝障礙對真菌失去抵抗力,極易形成腳氣。
中醫稱腳氣為“腳弱”。
《風毒腳氣方》:“然此病發,初得先從腳起,因即脛腫,時人號為腳氣。深師云:腳弱者,即其義也”。
古風緩風、壅疾,又稱腳弱。
因外感濕邪風毒,或飲食厚味所傷,積濕生熱,流注腿腳而致病。
其證先見腿腳麻木,酸痛,軟弱無力,或攣急,或腫脹,或萎枯,或發熱,進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嘔吐不食,心悸,胸悶,氣喘,神志恍惚,語言錯亂等。
治宜宣壅逐濕為主,或兼祛風清熱,調血行氣等法。
常用方劑如雞鳴散、濟生檳榔湯、防己飲等。
《肘后備急方》、《備急千金要方》等方書中,有大豆、烏豆、赤豆治腳氣的記載,可用作輔助療法。
腳氣有干腳氣、濕腳氣之分。
濕腳氣中又有寒濕腳氣、濕痰腳氣、濕熱腳氣、濕毒腳氣等。
此外,還有風毒腳氣、瘴毒腳氣、腳氣沖心、腳氣入腹、腳氣迫肺等多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