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幾千年的與各種疾病斗爭的過程中逐漸總結出來的寶貴財富,直到現代仍然可以為廣大的人們作出卓越的貢獻。中藥就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用于預防、診斷、治療各種疾病的藥物,主要分為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要以及部分化學類藥。這些藥物的療效都是經過了長期的醫療實踐的考驗,而且也已經被現代的科學研究所證明。大量的事實表明,這是一筆巨大而又寶貴的遺產。
在清朝之前,人們基本都是使用傳統的中藥作為主要的治療疾病的手段。但是隨著國門的打開,大量的西藥開始進入群眾的視線。很快,西藥就取代了大部分的中藥,除了因為其見效比較迅速,還有一個不為一般人所注意的因素,那就是中藥吃起來太過苦澀,讓人難以忍受。
一、為什么中藥很苦?
很多人對中藥的第一印象就是苦,似乎除了苦這個味道之外中藥就沒有了其它的味道。但是中藥理論指出,中藥的主要性質有四氣、五味之分,四氣就是指寒、熱、溫、涼,五味就是指辛、甘、酸、苦、咸。由此可見,中藥并不是單單只有苦這一種味道。之所以大家會有苦的感覺,是因為人體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對于苦的判別能力比酸甜之類的味道要強很多,而且中草藥中有很多含有苦味物質的生物堿,即使醫生在開藥方的時候已經在其中加入了一些甘草作為調味劑,也無法阻止中藥那種苦澀與嗆鼻的味道。不過常言道:“良藥苦口利于病”,中藥雖然大多苦澀,但是確實能夠治療不少的疾病,減輕人們身體上的病痛。那么要怎么喝才能減輕服用中藥的“痛苦”呢?
二、怎么喝不苦
1、控制溫度
經過有關研究表明,人的舌頭對高于三十七攝氏度的溫度十分敏感。因此,要想輕松的減輕中藥的苦味,可以將已經熬制好的中藥先放置在一旁進行短暫的冷卻。等到其溫度下降到三十七攝氏度以下的時候再行服用,這樣喝的時候舌頭所感受到的苦味輕。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僅傳統中藥的服用方法就有十幾種之多,雖然溫服是其中為常見的一種,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中藥都可以溫服。所以萬萬不能覺得苦而將溫服作為普遍的服用方法,因為這很有可能會影響藥效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