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宜養營血。可選加味四物湯(地黃、當歸、川芎、芍藥、蔓荊子、菊花)。
按:血虛頭痛當以補血為主。補血須補氣。
故圣愈湯(即四物湯加黨參、黃芪)、八珍湯(即四君子合四物湯)、十全大補湯(即八珍湯加桂枝、黃芪)都可隨其血虛之輕重而分別選用。
三、辨六經
1、太陽經
頭痛連項背,或有發熱惡風寒者,舌苔薄,脈浮者,治宜發散解表。
常選荊防敗毒散(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桔梗、川芎、茯苓、甘草)或葛根湯(葛根、麻黃、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
2、少陽經
頭痛發于兩側,或有往來寒熱、脅痛,口苦,舌苔薄黃、脈弦者。
治宜和解少陽,選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姜、大棗)加味。
3、陽明經
頭痛發于前額或眉心處,胃熱口渴欲飲,脈洪大,舌苔干燥者。
治宜清胃火。選白虎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加味。若腸熱便秘,脈沉實有力者,治宜攻下法,選用承氣湯(大黃、芒硝、枳實、厚樸)加減。
4、太陰經
頭痛,食少,大便溏薄,脈遲緩,舌苔白膩者,治宜溫中補脾。
選理中湯(人參、白術、干姜、甘草)加味。若痰濕重頭痛,亦屬太陰。
可選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甘草)、蝎蜈片(全蝎、蜈蚣)。
5、少陰經
頭痛,四肢逆冷,脈沉細,舌淡苔白者,治宜溫經扶陽。
選麻黃附子細辛湯(藥同方名)加味。老人陽虛感冒多見此證,治療相仿。
6、厥陰經
頭痛甚于巔頂,或有干嘔吐涎沫,舌苔白,脈沉者。
治宜溫肝降逆。選用吳茱萸湯(吳茱萸、人參、生姜、大棗)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