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并發癥的“瘥后防復”
高血壓病若遷延日久,則可發展為中風、胸痹、水腫喘證,此時,隨著患者體質的惡化,其主要病機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當病情得到控制,逐漸穩定后,病人的體質,陰陽虛實,臟腑功能跟發病前已大不相同,此時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一為氣虛、二為腎虛。
大病之后氣多虧虛,氣虛血瘀,阻閉經絡,易引發中風、胸痹之病。
腎陰虧虛本為高血壓病的病因之一,久病之后,腎陰更虧,風陽隨時妄動,亦可導致中風。
腎水不能滋養于心,心脈失養,又易引發胸痹。腎之陰陽兩虛,命門火衰,隨時可能導致水腫喘證。
所以對高血壓病并發癥的“瘥后防復”必須抓住調氣血,補腎虛兩大要點。
調氣血
中風、胸痹病人恢復期要預防再發,首先要調氣血。
所謂“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瘀。氣虛絡瘀者,以補氣活血為法,如補陽還五湯中重用黃芪,使氣旺則血行,佐以桃、紅、歸、芎化瘀通絡,無使中風再發。
補腎虛
胸痹恢復期屬腎陰虛者,以滋養心腎為法,多用天王補心丹、炙甘草湯,防胸痹再發。中風恢復期屬腎陰虛者,以滋養肝腎為法,多用左歸丸、地黃飲子之類,防中風再發。腎陽虛者,以溫養心腎為法,用參附湯、右歸飲、腎氣丸之類防胸痹、水腫喘證再發。
我們應當認識到,中醫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壓病及其并發癥的防治方面有積極的指導作用,無論是預防高血壓病的發生,還是預防其并發癥,又或是防止這些并發癥的復發,都能見微知漸,防患于未然。
運用中醫辨證施治理論,發揮其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的作用,相信必能有效降低高血壓病及其并發癥的發病率與復發率,使中醫中藥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發揮更大的作用。
肝陽上亢型
表現:以血壓升高兼見眩暈,伴頭目脹痛、面紅耳赤、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辨證要點。
治療:宜用平肝潛陽、滋養肝腎之法。
方用: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生石決明、山梔子、黃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苓)。
該方具有鎮靜、鎮痛和降血壓作用,故本方為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常用方。用該方出現筋脈拘急,手足痙攣,舌絳(深紅色)苔少等癥狀則要停用。
肝腎陰虛型
表現:以血壓升高兼見眩暈,伴頭痛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辨證要點。
治療:宜用滋補肝腎、養陰填精法。
方用:杞菊地黃丸(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萸肉、山藥、茯苓、澤瀉、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