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瀉
原因
小腸每天吸收7——8L水,大腸每天吸收400—1000ml水,當腸道受到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感染的時候,腸道的上皮細胞的通透性發生改變,使腸道不能正常的吸收水分以及電解質,所以發生腹瀉。
(1)細菌性腹瀉是指各種細菌引起的腹瀉。
(2)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叫病毒性腹瀉。
(3)真菌性腹瀉是指由真菌感染腸道引起的腹瀉。
感染性腹瀉
亦可為粘液便、膿血便,可伴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發熱及全身不適等。
病情嚴重者,大量丟失水分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
1、分泌性腹瀉
指病原體或其產物作用于腸上皮細胞,引起腸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礙而導致的腹瀉。
病人多不伴有發熱,糞便性狀為稀便或水樣便。
2、炎癥性腹瀉
病原體侵襲上皮細胞,引起炎癥而致的腹瀉。
常伴有發熱,糞便多為粘液便或粘液血便。
一般及對癥治療
繼續飲食,積極補液,對癥支持,尤其注意改善中毒癥狀及糾正水電解質的平衡失調。
病原治療
針對引起腹瀉的病原體,必要時給予相應的病原治療。
健康教育
加強以預防腸道傳染病為重點的衛生宣傳教育,搞好環境衛生,提倡喝開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