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主筋,腎主骨,若房室不節,喜怒失調致肝腎精氣虧損,則無以儒養筋骨,至虛之處即容邪之所,三邪乘虛而入,內外合邪以致關節、筋脈、肌骨變形、腫脹、疼痛、屈伸不利等癥。
瘀血由于病久屢發不愈,經脈違和,導致氣血周流不暢而壅踞經隧,加之督脈空虛,寒濕侵襲筋骨,凝滯于脈絡,如此寒濕、痰濁、瘀血與賊風互相膠結,凝聚不散,深入骨骷而致關節僵硬,并出現皮下結節等癥。
一般說來,病之初起以邪實為主,病位在皮肉經絡,久病則多屬正虛邪戀,病位深入筋骨臟腑。由于病情反復發作,久病人絡而致血瘀。
邪、虛、瘀三者既相互區別。又互相滲透互為因果。
因此根據病機人手,分別從祛邪、補虛、化瘀為主進行論治,是近年來中醫藥診治類風關的特點。
辨證分型
目前中醫辨證分型比較起于一致,主要分為以下六型。
1、風寒濕型關節腫痛,游走不定或痛有定處,通寒加重,得熱則減,關節屈伸不利或局部發涼,四肢關節深重,局部肌膚麻木不仁,全身畏寒怕冷,大便塘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膩,脈象沉緊或沉緩。
2、風濕熱型起病較急,關節腫脹,疼痛劇烈,局部灼熱發紅,手不可近,活動受限,兼有發熱口渴,煩悶不安,喜冷惡熱,小便短赤。舌質偏紅,舌苔白干或黃糙,脈滑數或德數。
3、氣血兩虛關節疼痛,腫脹變形,行握俱艱,面色胱白,心悸乏力,身疲困倦。舌體胖大,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弦緊。
4、脾緊陽虛關節腫痛,長期反復難愈,病變骨節僵硬,活動受限,屈伸不利,疼痛悠悠,同時見面色淡白,肌肉瘦削,神倦乏力,細食減少,畏寒,腰腿酸軟,大便清薄,小便清長,夜尿頻。舌質淡,苔薄白,脈象沉細弱。
5、肝腎陰質關節疼痛難愈或拘攣不利,局部常有輕度灼熱紅腫,疼痛多以夜間為明顯,同時伴有形體贏瘦,頭暈目眩,耳嗚咽干,心煩少寐,手足心熱,腰膝酸軟。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象細數。
6、痰瘀交阻痹證歷時較長,關節強直,關節周圍呈黯黑,疼痛劇烈,筋健僵硬,肌肉萎縮,或見關節畸型,或出現皮下結節,全身情況較差。舌質紫喑有瘀斑,脈來濡澀。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療法
體針
取穴:大椎、身往、神道、至陽、筋縮、脾俞、腎俞、小腸俞、委中、陽陵泉、足三里、太溪、丘墟。
配穴:上肢受累加天宗,下肢受累加秩邊。
操作:大椎、身柱、神道。至陽、筋縮、小腸俞、委中等穴均用徐疾瀉法。脾俞、腎俞、大溪等穴均用淺刺輕捻補法。
足三里用徐疾補法,陽陵泉、丘墟等穴用平補乎瀉法,天宗用“合谷刺”,使感應向肩部放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