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辛味。能散能行,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辛味,故辛味藥多用治外感表證及氣滯血瘀等病證。
②甘味。能補能和能緩,有滋補和中、調和藥性及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藥多用治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
③酸味。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酸味,故酸藥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月經過多、白帶不止等病證。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堅,有清泄火熱、泄降逆氣、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清熱瀉火、降氣平喘、止嘔止呃、通利大便、清熱燥濕、祛寒燥濕、瀉火堅陰的藥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藥多用治熱證、火證、氣逆喘咳、嘔吐呃逆、大便秘結、濕熱蘊結、寒濕滯留等病證。
⑤咸味。能下能軟,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瘰疬癭瘤、癥瘕痞塊等病證。咸味藥多入腎經,有較強的補腎作用,用治腎虛證。還有些咸味藥走血分,有清熱涼血作用,主治熱入營血的病證。
(1)確定治療原則:調整陰陽,補其不足,瀉其有余,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是治療的基本原則:①陰陽偏勝的邪氣有余之實證采用“損其有余”的方法。陽勝則熱,宜用寒藥制其陽,即“熱者寒之”,陰勝則寒屬寒實證,宜用溫熱藥以制其陰,即“寒者熱之”,因二者均為實證,所以稱這種治療原則為“損其有余”即“實則瀉之”。②陰陽偏衰總治則:瀉其有余,補其不足,陽盛則瀉熱,陰盛者濕寒,陽虛者扶陽,陰虛者補陰,使陰陽偏勝偏衰的異常現象回歸于平衡的正常狀態。
(2)歸納藥物主要性能:藥物的性能主要依據其氣(性),味和升降沉浮來決定。入口則知味、入腹則知性。醋炒則收斂、姜汁炒則發散而治中焦脾胃、鹽炒則下行而治下焦肝腎、酒炒則升浮而治上焦心肺。辛、甘主升、溫、熱主升、花、葉、枝、皮、質輕主升;酸、苦、咸主降、涼、寒主降、種子、果實、礦物、貝殼、質重主降。而藥物的氣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用陰陽來歸納說明,作為指導臨床用藥的依據。配伍的不同也可改變藥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在復方配伍中,少量性屬升浮的藥,在同較多的沉降藥品配伍時,其升浮性可受到一定制約。如升浮藥在一批沉降藥中也能隨之下降,反之沉降藥在一批升浮藥中也能隨之上升。
此外,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與春夏秋冬四時之氣也有關,即春夏宜加辛溫升浮藥,秋冬宜加酸苦沉降藥,以順應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時氣特點,說明藥物的升降浮沉特性還會在各種條件下發生相應的變化。藥性:主要指寒、熱、溫、涼四種,又稱“四氣”。其中寒涼屬陰(涼次于寒),溫熱屬陽(溫次于熱)。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于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梔子等。反之,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于溫性或熱性,如附子、干姜之類。另外,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種味。淡味或澀味,習慣上稱為五味。其中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
(3)寒涼藥雖能清熱,但易傷陽;熱性藥雖可祛寒,但能耗陰;攻伐藥固可祛邪,但能傷正氣;滋補藥固能扶正,但能戀邪。因此,一方面要通過炮制、配伍、減輕藥量、改進用藥方法等以減少藥物的偏性,同時要掌握藥物的禁忌以保證用藥安全。中醫所說十八反、十九畏等也是防止中藥毒副作用的有關論述。寒涼藥多具解熱、抗菌、消炎、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及鎮靜、降壓、抗驚厥、鎮咳、利尿、抗癌等作用;溫熱藥多具解熱、鎮痛、止嘔、止呃、抗菌,促進免疫、強心、升壓,興奮中樞,改善心血管機能,促進細胞蛋白質的合成與代謝,改善營養狀態,提高機體工作能力,興奮子宮及性機能,并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