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看脾胃好壞
中醫方面認為,脾胃乃后天之本,我們也知道,脾胃健康,吃飯香身體好,然而,現代人由于飲食不規律,導致脾胃不和,吃點東西就腹瀉,那么,我們怎么知道自己是否脾胃不好,其實,脾胃好壞看三個部位就知道,下面具體來看看。
1、看臉色
黃皮膚是我們中國人的重要特征。不過,黃色有正常的黃,也有病理的黃。正常的黃色應當是明亮、潤澤、含蓄的,并且有紅色摻雜其間。如果黃色太過、黃色不及、黃色一色獨顯,或者與青黑等顏色一起顯現,那就是病色。中醫認為,出現了病色的黃,首先要考慮是脾胃出了問題。
脾胃負責運化水谷,人吃飯喝水以后,就是通過脾胃消化吸收里面的精華,轉變為氣血,所以說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一旦有毛病,身體就不能實現這種轉化,人吃進去的飯、喝進去的水,不能正常運化,無法供給五臟六腑營養,于是血液減少了,其結果就是臉色變白變黃。
臉色發黃還分好幾種。一個人脾虛了,面色淡黃,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逐漸出現“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營養身體造成的。
與萎黃相反是黃胖,即面色發黃且有虛腫。這種表現一般源于兩種情況,一是既有脾虛又有濕邪,二是體內有寄生蟲。
比起萎黃和黃胖,黃疸要嚴重得多。黃疸屬于一色獨顯,又是病色太過,病人往往臉黃、身體黃、尿黃,連白眼珠都是黃的。很多肝病病人都會出現黃疸,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2、看鼻尖
脾虛的病人還要看一個地方,那就是鼻尖,鼻尖的情況能提示病情的發展。實際上人的鼻尖不是尖的,而是有一個小坑。以這個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明顯的區域。病重的時候,比如有的人臉上發青發黑了,一點光澤都沒有,但只要他的鼻尖是明亮、潤澤的,就說明他的脾胃運化功能還在,就還能吃飯、吃藥,所以就有救,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另外,如果患病時黃色代替了其他病色出現在臉上,比如由黑轉黃,而且變得明亮、潤澤,說明脾胃恢復了,病情出現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