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認為單純性肥胖多伴有內分泌紊亂,各種激素,尤其是胰島素、性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瘦素等異常,可通過針灸來調理內分泌,使之趨于正常;另一方面,中醫從臟腑辨證分析肥胖主要與肝脾腎三臟的功能有關,通過調養可以達到調理臟腑,使肝脾腎臟之功能恢復正常。
中醫對于肥胖的認識早有記載,發生原因多與“濕、痰、虛”有關。中醫根據成因把肥胖分為以下幾類:
腹型肥胖:因肝氣過剩引起,多伴有便秘及高血壓傾向。
虛胖:因腎功能太強或太弱引起,多伴有月經不調、手腳冰涼等癥狀。
脂肪型肥胖:因血氣過盛引起,容易引發心臟病。
病態肥胖:因血氣不足,脾臟陽氣太盛引起,產后肥胖、激素性肥胖屬于此類。
氣胖:因三焦經異常引起,屬精神壓力型肥胖。
對于這些類型的肥胖,中醫認為其根本原因是陰陽平衡失調,直接影響到人體體液的酸堿度及體內酶的存活度。而中醫則能夠由內而外的調整人體,從調節內分泌入手、對肝、脾、腎、心臟、肺及三焦等進行調節,通過氣血津液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的統一,達到減肥的目的。同時,中藥無副作用,還能起到滋補和保健的作用。
中醫認為肥胖病多為本虛標實之癥。本虛以氣虛為主,若兼陰陽失調,可有陽虛或氣陰虛,病在脾、腎、肝、膽及心、肺,臨床以脾腎氣虛為主,肝膽疏泄失調亦可見。標實以膏脂、痰濁為主,常兼有水濕,亦不兼血淤、氣滯者。標本虛實之間,可有側重、錯雜。臨床應抓住重點,審證求因,精心遣藥,方能取得滿意療效。
自然平衡是世間萬事萬物所遵循的規律,按照傳統中醫理論,人之所以生病就是因為人體內的平衡機制被破壞,所以中醫講究調理。根據中醫理論,肥胖的主要原因就是臟腑功能失調,也就是西醫所說的內分泌失調,即饑感神經與飽感神經之間調節失衡,導致營養吸收不均衡。“肥胖是營養不良的結果”是對過去“肥胖是營養過剩的結果”的否定,也是指導新概念減肥的核心機理,現代中醫減肥正是突破了傳統的認識,利用調節內分泌來達到減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