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美容的功效
疏通經絡
可使淤阻的經絡通暢而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針灸基本直接的治療作用。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運行氣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經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臨床表現為疼痛、麻木、腫脹、瘀斑等癥狀。針灸科選擇相應的腧穴和針刺手法及三棱針點刺出血等使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正常。
調和陰陽
使人的機體從陰陽失衡的狀態向平衡狀態改善,是針灸治療終要達到的目的。疾病發生時的機理是復雜的,但從總體上可歸納為陰陽失衡。針灸調和陰陽的方法是通過改善經絡陰陽屬性、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完成的。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中陰陽兩方面處于相對平衡狀態,針灸的治療作用首先在于調和陰陽,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基本上是通過經絡、腧穴配伍和針刺手法來實現的。如胃火熾盛引起的牙痛,屬陽熱偏盛,治宜清瀉胃火,取足陽明胃經穴內庭,針刺瀉法,以清瀉胃熱。寒邪傷胃引起的胃痛,屬陰邪偏盛,治宜溫中散寒,取足陽明胃經穴足三里和胃之募穴中脘,針用瀉法,并灸,以溫散寒邪。
現代大量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也已經充分證明,針灸對各個器官組織的功能活動均有明顯的調整作用,特別是在病理狀態下,這種調節作用更為明顯。一般說對于亢進的、興奮的,痙攣狀態的組織器官有抑制作用,而對于虛弱的、抑制的、弛緩的組織器官有興奮作用。這種調節是良性的、雙向性的。這就是針灸能治療多種疾病的基本原因之一。如果將組織器官的病理失調與陰陽理論聯系起來,均可用陰陽解釋,所以說針灸調節了病理性失調,也就是調節陰陽的失調。
扶正祛邪
可以扶助機體正氣及驅除病邪。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正邪相爭的過程。針灸治病,就是在于能發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針灸具有扶正祛邪作用,具體表現為補虛瀉實。針灸的補虛瀉實,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刺灸法,如艾灸多用于補虛,刺血多用于瀉實;二是針刺手法,古今醫家已總結出多種補瀉手法;三是腧穴配伍,長期大量臨床經驗,不少腧穴其補瀉作用各異,如膏肓、氣海、關元、足三里、命門等穴,有補的作用,多在扶正時應用;而十宣、中極、水溝,有瀉的作用,多在祛邪時應用。現代的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證明針灸能夠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抵抗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而這種作用與中醫的“扶正祛邪”相似。
針灸醫學早見于二千年多前的《黃帝內經》一書。《黃帝內經》說:"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術,其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制,并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兩千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在中國流行,并傳播到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