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古籍中還指出孕婦要“緩帶自持”,即衣服應寬大舒適,不宜過緊,以免有礙胎兒的發育;“毋向非常處大小便”,經常“沐浴浣衣”,以保護外陰部清潔,避免泌尿道感染。孕婦還不宜提挈重物和攀高登險.
產前檢查 識別產兆
中醫很早就重視對孕婦的產前觀察,從脈象、腧動不安、胎漏、胎不長等方面鑒別劣胎,并提出孕期患不利生育疾病的宜墮胎,以保證優生。如《婦人良方》說:“若氣血虛弱,無以滋養,其胎終不能成也,宜下之,以免其禍。”并記載了藥物墮胎的方法。現代醫學的發展為胎兒監護提供了許多客觀指標,如測子宮底高度和用超聲波測量胎頭雙頂徑,可知胎兒是否發育遲緩;也可通過各種化驗方法了解胎兒是否成熟、有否缺氧。有遺傳性疾病,或以往有死胎、畸形兒及習慣性流產的孕婦更應作產前診斷,懷孕4~5月是做羊水檢查的好時期,如發現異常可作人工流產,避免畸形嬰兒出生。
自妊娠六個月以后,孕婦應每月檢查一次,有利于發現糾正孕婦身體的缺陷和胎位不正。中醫對于胎動的觀察在懷孕末期更為重要,孕婦應學會自我測計胎動次數,如果12小時內胎動少于20次(早中晚各測一小時,乘4),或較原來明顯減少,或感胎動消失,則應立即就醫。如發現陰道出血、流水、腹痛、頭昏、眼花等癥狀時,中醫認為是小產胎墮的預兆,更要及時治療。
中醫經驗提示,孕婦分娩前兩個月,要注意保護乳頭,尤其是初產婦,應經常用肥皂水擦洗乳頭,以防哺乳時乳頭破裂,并可避免生奶癤。乳房不可緊柬,乳頭凹陷者,于妊娠后數星期經常用手指將乳頭向外牽拉,并輕輕按摩乳房,以疏通乳絡,以利產后哺乳。臨產前一個月,不宜“坐盆而浴”,以淋浴為宜。
中醫認為,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胎兒足月而臨盆,如瓜熟而蒂落,孕婦“不必心慌驚怕”,但要懂得識別產兆。如果妊娠在八九個月,自覺有時陣發性腹部隱痛,休息片刻就好轉,腹痛沒有一定的規律性,稱為“假宮縮”,中醫叫“試胎”,不會馬上生產。如果胎兒已足月,又見腹痛墜脹腰酸,甚至癇陣越來越緊,少腹重墜也越來越明顯,陰道有少量血性粘液流出,往往預示24小時內分娩,中醫叫“臨產”。如發覺臨產征兆,應即送產院待產。
總之,祖國醫學關于孕婦保健的理論和經驗非常豐富,發掘這方面的資料,將為現代優生學的發展提供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