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是常見的癥狀,所以很多人都不會太關注,覺得發燒和感冒一樣,過一段時間就會自然而然好了,其實不是的,發燒嚴重的話,還會引起很多疾病,會傷肝等。那么發燒怎么辦呢?身體5個退燒穴是哪幾個呢?小兒發燒怎么退呢?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介紹下吧。
目錄
中醫治療發燒
我們每個人都體會過發燒,中醫在治療發燒上有很多的方法,但是如果你選擇錯了的話,不僅不能夠治好,還會起到反作用哦。
發汗退熱法
這是常見的退熱方法,適用于感冒發熱的病人。常見的發熱與惡寒怕冷同時出現,無汗或有汗不暢,因受邪性質的不同和病人體質的差異,又可分為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兩大類。
風熱感冒表現為發熱明顯,體溫較高,一般有汗,且兼有頭痛、口渴、咽喉腫痛等癥狀,可通過發汗散邪,使邪熱外達,發熱隨之減輕,從而達到退熱之效。風寒感冒表現為發熱較輕,惡寒明顯,一般無汗,且兼有頭痛,肢體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脈浮緊等,治療上應該辛涼解表、發汗退熱,可以用九味羌活丸和感冒清熱顆粒來治療。
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多喝熱水,蓋好被子捂出汗、泡桑拿、熱水泡腳等方法來出汗,終起到退燒的作用。但是我們在洗桑拿的時候也要注意保暖,不要受到風寒,發燒的時,我們的皮膚毛孔也會堵塞,我們可以通過刮痧的方法使毛孔開瀉,里面的邪氣排泄出來,這有有退燒的作用。
熱者寒之法
可用藥性寒涼的藥物來達到退熱的目的。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發熱而不惡寒的病人。如見“四大”癥狀,即表現為高熱不退(大熱),汗出較多(大汗),口渴喜喝冷飲(大渴),脈象洪大而數(大脈)等癥狀,就是熱盛津傷證,此時不能用發汗退熱法,宜用甘寒退熱法,可用中藥白虎湯來治療。如見高燒不退,煩躁,口燥咽干,大便干燥,小便黃,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等癥狀的,為熱毒熾盛證,當用苦寒清熱法,可用三黃片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