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發熱(體溫通常不甚高,38℃左右)惡寒,出汗(穿少了冷,穿多了出汗),面色白,鼻塞,流清涕者,為感受風邪、營衛不和的感冒,多見于體虛者。對于這種感冒,中醫有一個使用了近兩千年的名方——桂枝湯,藥用: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3片,紅棗3枚。使用準確,常一劑而愈。
還有先惡寒,后發熱,繼則汗出熱退的發熱癥,稱為“寒熱往來”,多因邪在半表半里所致,中醫稱為“少陽證”。大家熟悉的“小柴胡沖劑”就是治療這種發熱的有效方劑。當然,病較重者,還是要請中醫師開處方,用湯劑。否則藥雖對證,但因成藥劑量過小,杯水車薪,往往達不到退熱的目的。
此外,還有高熱,不惡寒,汗大出,口渴,欲冷飲的發熱;有發熱如潮水起伏一樣定時而作,或定時升高的潮熱;有午后或入夜即發熱,晨起熱退的發熱等等,病性均不同,治療也各異。
2.問疼痛
疼痛是臨床上為常見的癥狀之一,可發生于身體各個部位。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概括而言有兩點,一是由于氣血的運行不通所致,中醫有“不通則痛”之說,屬于實證;二是因臟腑經脈失去濡養所致,屬于虛證。不同原因所致的疼痛,表現特點也不同。如:
脹痛:疼痛時伴有脹感,多因氣機郁滯所致;刺痛:針刺樣疼痛,為瘀血疼痛的特點;絞痛:痛如刀割,為程度比較惡重的一種疼痛,多因瘀血、結石、蛔蟲等有形邪實閉阻氣機所致;灼痛:燒灼樣疼痛,多因火熱之邪所致;冷痛:疼痛時伴有寒冷感,多因寒邪阻絡,或陽虛內寒所致;隱痛:指一種隱隱約約,綿綿不休,不甚劇烈,可以忍耐的一種疼痛。多屬虛證,因氣血不足,陽虛內寒等所致;重痛:伴有沉重感的疼痛,多因濕邪困遏氣機所致;掣痛:伴有抽掣或牽引感的疼痛,多因肝陰(血)不足,筋脈失養所致。另外,疼痛的部位、發作時間等,對判斷病位、病性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