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1、輕型腹瀉
主要是大便次數增多,每日數次至10次。
大便稀,有時有少量水,呈黃色或黃綠色,混有少量粘液。
每次量不多,常見白色或淡黃色小塊,系鈣、鎂與脂肪酸化合的皂塊。偶有小量嘔吐或溢乳,食欲減退,體溫正常或偶有低熱。面色稍蒼白,精神尚好,無其他周身癥狀。
體重不增或稍降,體液丟失在50ml/kg以下,臨床脫水癥狀不明顯。
預后較好,病程約3~7天。在佝僂病或營養不良患兒,腹瀉雖輕,卻常每日3~7次,色黃,常有粘液,有惡臭。
大便檢可見少量白細胞。大使性狀和次數不穩定。遷延日久,營養情況越惡化,常繼發泌尿道、中耳或其他部位感染。
2、重型腹瀉
可由輕型加重而成。每日大便十數次至40次。
開始轉為重型時,便中水分增多,偶有粘液,呈黃或黃綠色,有腥臭味,呈酸性反應。換尿布不及時者,常腐蝕臀部皮膚,表皮剝脫而發紅。
隨病情加重和攝入食物減少,大便臭味減輕,糞塊消失而呈水樣或蛋花湯樣,色變淺,主要成分是腸液和小量粘液,呈堿性反應。大便量增至每次10~30ml,多者可達50ml。
鏡下見脂肪滴、游動的細菌、粘液、重癥偶見紅細胞,白細胞可達每高部視野10個左右。
患兒食欲低下,常伴嘔吐。多有不規則低熱,重者高熱。體重迅速降低,明顯消瘦。
如不及時補液,脫水、酸中毒逐漸加重。少數重癥起急遽,高熱達39~40℃,頻繁地嘔吐、瀉水樣便,迅速出現水和電解質紊亂的癥狀。近十余年來,由於能提早就診,嚴重的重型腹瀉已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