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瘡冬病夏治
凍瘡是由于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炎癥損害。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每年有兩億人受到凍瘡的困擾,其中主要是兒童、婦女及老年人。根據冬病夏治的原理,在盛夏酷暑期間,不失時機地“冬病夏治”凍瘡,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可達到根治的目的。
凍瘡是冬季容易發生的一種皮膚損傷,好發于手指、手背、足跟、腳趾、耳廓、鼻尖、面頰等人體暴露部位和末端部位,其發生與年齡、性別、體質有關:通常兒童、少年發病率較其他年齡段高;女性較同齡的男性發病率高;罹患心臟疾病、血管疾病和末梢血液循環機能差的人,局部皮膚對寒冷的適應性、耐受性和抵抗力差,經不起寒冷的刺激,也容易發生凍瘡。本病主要由寒冷和潮濕引起。冬天,尤其是冷暖驟變時,人體暴露部位遭到冷空氣的侵襲后,通過神經的反射作用,引起血管痙攣收縮,使局部的血流量減少,造成皮膚組織缺氧,導致細胞損傷。若在較長時間內不能消除寒冷刺激,便會發生凍瘡。潮濕能加速體表的散熱,也是導致凍瘡形成的因素之一。此外,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肢端血液循環不良、手足多汗、缺乏運動、鞋襪過緊、營養不良、貧血及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常為凍瘡的誘發因素。
穴位貼敷法
于每年夏季的農歷三伏期(可不拘于頭伏、中伏、末伏這3天,只要在三伏天內選擇天氣晴好的日子,在中午施治即可)敷貼穴位3次,每次間隔10 d左右。藥物組成:細辛12 g、甘遂12 g、元胡21 g、炙白芥子21 g,共研成細末,為1人的用量,每次取1/3藥面,加生姜汁調成稠膏狀,現用現調。
取穴
以大椎、肺俞、阿是穴為主穴。發于手部者,加合谷、外關;發于足部者,加三陰交、解溪、昆侖;發于面頰及耳廓者,僅用主穴即可。
方法
將調成稠膏狀的藥物均勻地敷在以上穴位,用無菌敷料覆蓋,以膠布固定即可。第一次敷貼時間可稍長,一般貼2~3 h,患者自覺發燙、局部發紅即可。發泡的患者往往效果更好,對泡可不作處理。第二、三次敷貼時間稍短,可貼1 h左右。
藥物外涂法
①取紅花、當歸尾、桂枝、干姜、薄荷各15 g切碎,放入玻璃瓶中,添加白酒500 g浸泡,加蓋密封,過10余天后即可使用。患者可于暑天中午,用藥棉蘸取藥酒適量,反復涂擦患過凍瘡的部位。一般須堅持擦洗10~20 d。
②選用成熟的紫皮獨頭蒜,搗爛成泥,中午放太陽下曝曬至溫熱,將蒜泥涂于患過凍瘡的部位,待1 h后除去。1次/d,連續4~6d。
③取新鮮西瓜皮,適當留厚一些,白中稍帶紅瓤,用它輕輕揉搓患過凍瘡的部位,每次3分鐘,1次/d,連續1周。
藥物薰洗法
①取茄根60g、花椒10g,水煎熏洗易患凍瘡處,1次/d, 10~30min/次,1劑/d,連續1周。
②取食醋適量放入鍋中煮熱,趁溫擦冬天凍瘡患處,2~3次/d,連擦7 d。
③取干紅辣椒5~7只,加水煮沸成辣椒湯,待水溫適宜時,泡洗易患凍瘡的部位,1次/d,連洗5 d。
自我按摩法
①兩手合掌,反復搓摩,使其發熱。然后右手緊握左手手背用力摩擦一下,接著左手緊握右手手背摩擦一下,如此一左一右為1次,反復摩擦30~50次。
②左手掌緊按右手腕內側,然后用力沿內側向上摩擦到肩膀,再由臂外側向下摩擦到右手手背,這樣一上一下為1次,做50次。然后按上法按摩左臂50次。
③兩手緊抱右大腿根,用力向下摩擦到足跟處,然后摩擦回大腿根,一上一下為1次,做50次;同法做左腿。④右手按摩左腳心50次,再左手按摩右腳心50次。每天早晚各1次,多做亦可。
耳廓自我按摩術
每日清晨起床前,在床上行耳廓自我按摩,具體手法為抹拉法,即雙手拇指指尖向上,指腹貼于耳廓背面,食指彎曲,拇指側貼于耳廓前面(也可用食指指腹與拇指指腹呈對應狀),然后由耳廓上部沿耳輪、對耳輪、耳甲腔、耳舟向下抹拉至耳垂,力量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