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于五臟六腑之氣血,而心是君主之官,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故腦的功能與心密切相關,可歸屬于心。所謂心主神明,神明之心的實質就是腦,心主血,上供于腦,故心腦相系。藏象學說將腦的生理和病理歸于心而分屬于五臟,并把喜、怒、思、悲、恐等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與五臟做了聯系。
午時,心經得令,宜小憩
午時,又稱日中,即中午11點至13點這段時間,此時心經旺,需食午餐以養形,小憩以養神。午時為陰陽交替之時,此時陰氣初生,陽氣盛,午時小憩為合陽,睡眠質量較其他時段更為優質。又因此時陰氣初生,靜生陰,睡午時覺有助于養陰血,去心火的同時使人氣色紅潤,神采飛揚。另外,午時人體的氣血旺,并到達心經,小憩有助于這位君主之官協調臟腑關系,恢復元氣。
五臟之心與六腑之小腸相表里
所謂表里者,內外也,在中醫中,我們講臟在內,腑在外。在十二官中,五臟皆對六腑,各自互為表里,相互協作,其中心與小腸相表里。心有心脈,小腸有小腸脈,二者經脈相連;心之氣通于小腸,小腸之氣通于心,二者氣血想通,所以心與小腸共榮辱,病理亦相互影響,如心火過旺(口舌生瘡等)會致小腸(小便短赤)熱癥,此為心移熱于小腸,所以去心火時亦要清小腸之熱。
口苦,多為心火大
《黃帝內經》中提到:“心主血脈,開竅于舌,心氣通于舌下”,心與舌頭、嘴巴有著經絡之連,如舌頭發紅,嘴巴發苦,表明心火旺盛,因苦入心,辛開苦降,所以心火大時可食苦瓜,尤其是夏季,熱生火,火生苦,更要養心、防火。
結語:五臟之心,為君主之官,其與形、竅、志、液、時等密切關系,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竅為舌,在志為喜,在液為汗,與夏氣相通應。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從情緒、睡眠、飲食等細節入手以養心,切忌火上澆油、煽風點火以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