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過程的話,則轉化便是一個質變的過程。《素問》所謂“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極”時,便有可能向熱的方向轉化,熱“極”時,便有可能向寒的方向轉化。如某些急性熱病,由于邪熱極重,大量耗傷機體正氣,在持續高熱的情況下,可以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一派陰寒危象,這種病癥變化,即屬由陽轉陰。
若搶救及時,處理得當,使正氣恢復,四肢轉溫,色脈轉和,陽氣恢復,為由陰轉陽,病情好轉。此外,臨床上常見的各種由實轉虛,由虛轉實、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病證變化,也是陰陽轉化的例證。
陰陽在醫學中的應用
(一)陰陽與人體解剖部位的關系:根據上述之外為陽、內為陰;上為陽,下為陰;背為陽,腹為陰的規律,則人之皮毛在外為陽,臟腑在內為陰;頭在上為陽,足在下為陰。
(二)陰陽與人體生理的關系:人體的健康與否,決定于陰陽的是否調和,如《內經》所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人體攝取飲食后,經過脾、胃的腐熟運化,將營養物質運送至全身各處,使肉體增長強壯、使生命活動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廢料,由前后二陰排出。人體之陰陽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況下,人體就健康。
(三)陰陽與人體病理的關系:人體陰陽失去平衡后,就會表現出各種癥狀來,古人對癥狀的分類,也是用陰陽來代表和說明的。陽證,一般表現的癥狀是:發熱、口渴、脈數(快)等,這類癥狀,古人又稱為熱(即陽)證。陰證,一般表現的癥狀是:不發熱,口不渴、手足冷、脈遲(慢)等,這類癥狀,古人又稱為寒(即陰)證。這就是《內經》所說的:“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另陰陽偏衰,是指陰或陽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調,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雙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現虛證。陰不足,陽正常則陰虛生內熱;陽不足,陰正常則陽虛生外寒;陰陽雙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則虛寒、虛熱并見或陰陽兩虛。這就是“內經”所說的“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陰陽兩虛”證。
(四)陰陽在診斷上的應用:陰陽是診斷的總綱。疾病雖然很多,但其屬性不外陰陽兩類,如從疾病發展部位來看,不在表(陽),就在里(陰)。從疾病性質來看:熱證(陽),寒證(陰),從疾病發展趨勢來自看:實證(陽)虛證(陰)。總之,陰陽可以概括疾病的屬性。
(五)陰陽在治療上的應用:中藥種類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陰陽兩類,從藥性來看:寒、熱、溫、涼、溫熱屬陽,寒涼屬陰。從治療上總原則是“調整陰陽,以平為期”,這就是治療的基本出發點。針對陰陽盛衰,采取補其不足,瀉其有余,使陰陽偏盛偏衰的異常現象得到糾正,恢復其相對平衡狀態。中醫常用“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的治療原則,促使失調的陰陽重新恢復到相對的平衡。臨床上借藥性之偏,來糾正人體陰陽之偏,使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臨床具體用法:
①陽虛和陰勝則寒,治法:寒者熱之(用熱藥);
②陰虛和陽勝則熱,治法:熱者寒之(用寒藥);
③正氣不足,治法:虛者補之;
④邪氣偏勝,治法:實者瀉之;
⑤陰不足、陽偏亢,治法:滋陰潛陽;
⑥陰陽兩者均不足,治法:滋陰助陽(陰陽雙補)。
結語:通過上文小編寫的中醫陰陽的知識,相信大家在閱讀完小編寫的陰陽學說,對于中醫陰陽有了很大的了解。中醫陰陽的知識博大精深,我們要根據自己是什么體制來選擇正確的中醫養生方法。若果你身邊的小伙伴還不知道,抓緊時間告訴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