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煎中藥為什么要加鍋蓋
一些人在煎中藥時,為了操作方便,常不蓋鍋蓋。為此,中醫師提醒患者,煎中藥時莫忘蓋鍋蓋。
經研究,絕大多數植物類中藥,如木蘭科、蕓香科、菊科等植物都含揮發油。揮發油在醫學上具有驅風、抗菌、消炎、鎮痛等作用。但是,揮發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絕大部分揮發油的比重都比水輕,所以很容易隨水蒸汽一起蒸發出來,如果煎中藥不蓋鍋蓋,中藥內的有效成分便易隨水蒸汽“跑”出去,降低藥物療效。
九、煎中藥怎樣掌握火候
煎中藥很講究火候,也就是說很注意煎藥火力及煎藥時間的長短?;鸷虻恼莆找惨鶕幬锏男再|。解表類藥物氣味芳香,含揮發油的有效成分居多。久煎能使之過度揮發而造成損失,一般宜用武火急煎法,煎煮時間要短,頭煎藥煎沸15分鐘即可,二煎藥煎沸10分鐘即可。補益類藥物,因其滋膩質重,需久煎方能出汁,一般用武火煎沸,后改為文火煎熬,頭煎藥煎沸后,再用文火煎熬20~30分鐘,二煎藥煎沸后用文火煎熬30--40分鐘。煎煮時間長的藥物,在煎煮過程中需攪拌2~3次,以防底層藥物焦糊。有些人不小心將中藥煎糊了,便又加水再煎,給病人服用,這樣做是不妥當的,甚至會發生危險。因為焦糊的藥物可能會發生質的改變。
十、煎煮中藥并非越久越濃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以為中藥煎煮越濃效果越好,煎煮時間越長,有效成分越多,其實不然。煎中藥是將中草藥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當中藥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后,這一過程就停止了,再連續不斷地煎,不僅不會使藥物內的有效成分繼續溶解,反而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斷蒸發而減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導致藥效降低。
由此可見,中藥并非煎得越久越好,不同的處方,煎開后的時間要求也不同,應遵醫囑。
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于植物類的中藥多是干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后恢復其天然狀態,煎藥時易于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煎煮次數
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藥的次數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煎藥的溫度
煎藥溫度的高低,中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的也快。如煎藥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
1
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藥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可減慢水份的蒸發,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煎煮時間
主要根據藥物和疾病的性質,以及藥物的情況而定。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鐘,第二煎30-40分鐘。治療感冒類藥物,第一煎10-15分鐘,第二煎15-20分鐘。滋補類藥物,第一煎30-40分鐘,第二煎40-50分鐘。
留取藥液量
一般指一劑藥經兩次煎煮合并后的藥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用。
服藥的方法
一般一劑藥煎煮兩次后合并藥液,分兩次服用。兒童可分2-3次服用。治療感冒、發熱、腸炎、腹瀉的藥,也可采用頻服的方法,即每4小時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為每日服2-3次,小兒以少量多次為好。
結語:通過上文小編介紹的中藥煎煮的知識,中藥養生幾乎沒有副作用,而且中藥養生簡單方便,物美價廉,被很多人所接受。不信的話你可以來試試哦,小編的推薦絕對不會錯喲,若果你身邊的小伙伴還不知道,抓緊告訴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