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充盛,人才不易患病,人才能容顏光悅,毛發潤澤。氣在人的容貌美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面部的光澤和氣的盛衰密切相關,不論何種面色,只要氣盛,則會光澤有神,這樣即使是偏黑、偏黃的膚色,也能給人美感。而氣功的調息,正是調氣、充氣,所以氣功鍛煉能使面部色澤正常,達到美容效果。
調心,是指意念鍛煉。人的意念活動,即是心神作用,所以調心又叫存神、凝神、養神。通過練功能使心神安寧,繼而使其臟腑各安其職,發揮各自的作用,從而使身體健康長壽,心氣能更好地發揮統轄血液運行的功能,所以在練功后,脈搏和緩有力,面色紅潤。
現代醫學認為,人體疾病有50%~80%由精神因素所造成,很多損美性皮膚病如黃褐斑、粉刺、白發、面油風等,均和情志有關。氣功的調心,能使人情志安定,精神放松,從而能防病治病。氣功調心帶給人一個健康的心理,流露于外的是一種氣質之美,這是人的更深一層次的美,是外表的涂脂抹粉和內部臟腑氣血的調和都無法達到的美,惟有通過心靈的鍛煉才能獲取。
氣功美容的原理
氣功美容是中醫美容中非藥物療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吸取各種氣功學理論與實踐的精華而形成的獨特的美容療法。因此,氣功美容原理與祖國醫學理論有密切聯系。
氣功美容的產生和發展
“生命在于運動”是從醫學界到普通民眾都公認的一個真理。早在4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認識到了運動對于生命的重要性。而氣功其實就是一種更為高級的運動形式,它源自我國歷史悠久的養生健體鍛煉方法。它是將姿勢的調整或一定的動作(即調身)、呼吸的鍛煉及內氣運行的掌握(即調息)、身心的松馳與安靜及意念的集中運用(即調心)三者結合,以內練為主的一種自我身心鍛煉方法。據《呂氏春秋·古樂》記載:“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素問·異法方宜論》亦提到:“中央者,其地平以濕……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硚。”
以上文字說的是距今4000多年前的唐堯時期,中原一場大洪水之后,過盛的水濕使民病肌膚重著,關節不利,于是就以導引之法來舒筋通脈。這是我國有關應用導引健身的早記載。這種宣導術長期在民間流傳。春秋戰國時期曾對此評論說:“吹(口句)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考者之所好也。”(《莊子·刻意篇》,指出宣導養生之術是以代表的長壽之人所喜好并常習之的,從一個側面進一步證實了運動對于延年益壽的確切作用。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則探討了導引之所以能使人長壽的原因。書中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濟,精不濟則氣郁。”(《季春紀·盡數》)氣郁將導致多種病變,而氣功能使人的氣血流通,和調五臟六腑。
在其后,導引之法逐步為醫學家、道家、養生家所用,并不斷發展,豐富其內容。東漢華佗就創“五禽戲”以養生駐顏,道教經典著作《太平經》和《后漢書·方術列傳》等都有氣功美容的記載:“守一之法,老而更少,發白更黑,齒落更生”,“王真年且百歲,視之面有光澤,似未五十者”皆為練氣功所致。晉代以后出現了早期的氣功專著《黃庭經》、《養性延命錄》和《導引養生圖》等,描述了當時豐富多彩的功法。
在《養生延命錄》中記載了氣功美容的相關資料,如書中說:“摩手全熱以摩面,從上至下,去邪氣,令人面上有光彩”;隋唐時的很多古典醫籍如《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和《外臺秘要》等,都記載了很多氣功養生防病治病的方法,甚至有不少類似“年出百歲,而體力不衰、耳目聰明、顏色和悅”等氣功美容效果的記載。《千金翼方》中說:“嚴平初以左右手摩父耳,從頭上換兩耳又引發,則面色通流,如此薦,令人頭不白,耳不聾;又摩掌令熱以摩面,從上向下二七過,去邪氣,令人面有光”;宋元時期各醫學流派的著作中都對氣功養生防病治病有過許多精辟的論述,當時民間流傳的八段錦氣功鍛煉法至今仍在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