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體驗過按摩的朋友都知道,按摩可以讓我們的身心放松下來。事實上,按摩確實是一種很不錯的養生保健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養生,還可以預防以及治療疾病哦。今天咱們就來講講按摩是如何幫助降血壓的。對此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看看哦!
在中醫中,中醫認為,高血壓可以分成肝陽上亢型和肝腎陰虛型兩種。肝陽上亢的人經常表現為面色紅,脾氣相對暴躁,容易著急,血壓波動比較大。而肝腎陰虛的人,會經常覺得口渴、腰酸腿軟、頭暈耳鳴等,一般情況下血壓波動不大。
不管是肝陽上亢或者是肝腎陰虛,都是肝腎兩臟的問題,肝主藏血,沒有腎水的滋潤,它就升發太過,血管的壓力加大,血壓就會升高;如果腎水充足的話,就能以柔克剛,中和肝的那份“剛性”,血管也會變得相對柔韌。血管彈性變好了,就能大大減少心腦血管發病的概率。
準確地說,太溪、太沖、曲池3個穴位對降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和益處,但是高血壓患者要想控制病情,平時應以降壓藥為主,配合日常的保健方法。
腎經上的太溪穴補腎陰就是給“樹”澆水;太沖穴可以疏肝理氣、平肝降逆,不讓肝氣升發太過,也可以說是肝經上負責任、任勞任怨的;大腸經上的曲池穴也是用來撲滅火氣。只要我們每天堅持按揉這3個穴位,確實能起到比較好的肝腎保健作用。
但是,中醫的穴位按摩大多只有保健作用,可以疏通經絡、平衡陰陽和調節人體機能,作用是緩慢的。因此,已經確診為高血壓的患者不能盲目地拋棄降低血壓的藥物,一味地用保健替代治療,應該以降壓藥為主,配合日常的穴位按摩保健,來達到平穩血壓、減少并發癥的效果。對于《降壓歌》的后一句,枸杞子、菊花確實可以明目清火祛肝火,對平穩血壓有一定的作用,可以適當服用。
常按摩6個穴位可祛病延年
按摩是緩解身體疲勞的一種方法,按摩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并結合西醫的解剖和病理診斷,而用手法作用于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理療目的的方法,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從按摩的治療上,可分為保健按摩、運動按摩和醫療按摩。
1.內關穴:心臟的保護傘
適宜癥狀:心臟疾患,如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冠心病等,尤其對預防心梗發作具有突出效果。
內關穴是心包經的“絡”穴,中醫用來治療心臟疾病的核心用穴。內關穴位于腕橫紋上2寸處。堅持按摩一個月后,患者呼吸憋悶、心煩心悸等癥狀會明顯減輕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