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的注意事項
1.刮痧治療時應注意室內保暖,尤其是在冬季應避寒冷與風口。夏季刮痧時,應回避風扇直接吹刮試部位。
2.刮痧出痧后30分鐘以內忌洗涼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處進行再次刮試出痧。再次刮痧時間需間隔3-6天,以皮膚上痧退為標準。
4.刮痧出痧后好飲一杯溫開水(好為淡糖鹽水),并休息15-20分鐘。
刮痧療法作用原理
中國刮痧健康法,是中醫非藥物療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屬中醫外治法范疇。刮痧療法施術部位是人體的體表,屬經絡中的皮部。
皮部是皮膚按經絡系統的分區,是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區,它和經絡不同之處在于經脈是呈線狀分布,絡脈是呈網狀分布,而皮部則是“面”的劃分。所以針刺主要在“點”,刮痧主要在“面”。皮部是經絡在體表的反映,《素問。皮部論》論述了十二‘臟的病變傳變次序和規律。
內在的病變也可在皮部有所表現,可以通過對皮部變化的診察來判斷內生的疾病。《素問。皮部論》說:“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指出觀察皮部色澤變化可以診斷疾病。
臟腑經絡病變還在體表皮部反映以下改變:觸摸皮膚而有溫、涼、潤滑、厚薄、粗細、堅柔、凹凸、如筋、如索、如結、如珠、如黍米、如小錘、如橫木;患者自我感覺皮部的情況(可從問診中獲得)可有皮部酸、麻、脹、痛、木、沉、緊、堅、溫、涼、冒涼氣、有熱流感、如有蟻行、如蠕動、氣行如電流、如水流等感覺。
綜上所述,可以通過對皮部視診、觸診和問診來了解疾病之所在,而刮痧的施術部位則在經絡之皮部。其實穴位不僅是一個點的概念,而且是一個立體的部位,正規穴位在健康時和疾病時其體表位置是不完全相同的,即是變動的,但這種變動很少會離開該經相應的皮部范圍。而阿是穴更是在皮部的敏感壓痛點,隨病變化而不固定。
在皮部進行刮痧,接觸皮膚的面積比較大,刮痧施治的穴位不止一個兩個,有時甚至幾十個穴位,如在背部進行刮痧,即使穴位變動也不離其中,這是刮痧治病效果不錯的道理。
刮痧的作用和機理
刮痧是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利用刮痧器具,刮拭經絡穴位或某處皮膚,通過良性刺激,使刮拭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祛除邪氣、驅風散寒、清熱除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以增強機體自身潛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