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觀點
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運動方式。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中醫用五行來解釋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預測未來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來推算人的命運(當下還沒有大量可靠的證據證實五行相生相克來推算人的命運是否準確)。在這一觀點中,“行”被理解成運動。
第三種觀點
中國曾邦哲的系統論觀點(結構論)是“五行”為構成超穩態系統的五種元素或單元,“五行圖”等價于金剛石晶體的化學鍵連接模式的拓撲學或圖論轉換結構模型。
學說特性第一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于《洪范》。今人多理解為:
木的特性:日出東方,與木相似。古人稱“木曰曲直”。“曲直”,實際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五行的特性
火的特性:南方炎熱,與火相似。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與土相似。古人稱“土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獲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故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的特性;日落於西,與金相似。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與水相似。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第二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于當代學者聶文濤對《素問》的訓詁。
五行的性質應從“平氣”、“不及”、“太過”三方面考慮。平氣時, 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太過: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從這三面考慮之后,才能體會出中醫學思維中對生命自我維護的理解。對人體能力的不同理解,正是中西醫學的差別所在。
第三種觀點
木,生發、條達、主仁,其性直,其情和。
火,炎熱、向上、主禮,其性急,其情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