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關鍵在"得氣"
針灸是中醫一種傳統治療方法,對于一些急慢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針灸治療效果的好壞,關鍵取決于患者是否“得氣”。人體疾病的發生,基本上都是人體的陰陽失調,導致陰盛陽衰或者是陽盛陰衰。
對于這些臟腑經絡功能失常的病理變化,運用針灸方法則可以調理陰陽,補偏救弊,恢復陰陽相對平衡,促進陰平陽秘,保持精氣充沛,形氣相合,神氣內存。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經絡腧穴配伍和針刺手法來實現的。例如:胃火熾盛引起的牙痛,陽熱偏盛,治宜清胃瀉火,取足陽明胃經腧穴內庭,針刺瀉法。
所謂“得氣”,其實是針灸的一個專業名詞,也就是平常所說的“針感”,即當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醫生施以提插或捻轉等行針手法,使患者的針刺部位產生酸麻、脹痛、發熱、發涼、抽搐、蟻行、癢痛等感覺,少數患者還會出現循經性肌膚跳動、震顫等反應,或針刺部位出現淺紅、白色線狀等現象,這些都是“得氣”的表現。
“得氣”后,通過腧穴、經絡的傳導,作用到全身各個組織、器官、臟腑,從而起到調節陰陽、調理氣血、恢復和促進機體功能活動,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所以,“得氣”是針灸產生治療效果的關鍵,也是判定患者經氣的盛衰、定穴是否準確、行針手法是否到位、針治效應的程度、疾病預后的好壞等的重要依據。
因此,患者要達到理想的“得氣”效果,應注意針刺前不要飲酒,不要過度勞累;針刺時心情要保持平靜,因緊張、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都會影響“得氣”效果;針刺環境應保持安靜,環境嘈雜會影響“得氣”效果。
針灸的主要治療作用
針灸療法是由“針”和“灸”兩種治療方法組成,它是通過針刺與艾灸調整經絡臟腑氣血的功能,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由于針和灸常常配合使用,所以常相提并論合稱為“針灸”。
調和陰陽
人體疾病的發生,基本上都是人體的陰陽失調,導致陰盛陽衰或者是陽盛陰衰。
對于這些臟腑經絡功能失常的病理變化,運用針灸方法則可以調理陰陽,補偏救弊,恢復陰陽相對平衡,促進陰平陽秘,保持精氣充沛,形氣相合,神氣內存。
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經絡腧穴配伍和針刺手法來實現的。例如:胃火熾盛引起的牙痛,陽熱偏盛,治宜清胃瀉火,取足陽明胃經腧穴內庭,針刺瀉法。
扶正祛邪
疾病的產生,就是正氣和邪氣互相斗爭的過程,邪氣壓過正氣就會生病了,針灸治病,就在于能夠發揮其扶助正氣,祛除邪氣的作用。
針灸扶正祛邪的作用主要是通過針刺手法和腧穴配伍來實現的。
在刺灸方面,針刺補法和針灸都有扶正的作用;反之,針刺瀉法和刺血療法都有祛邪的作用。
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俞、氣海、關元、命門等穴,多在扶正時選用;十二井穴、十宣、人中等穴,多在祛邪時選用。
如見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的虛脫證,治宜回陽固脫,急取關元、神闕,大艾炷灸之,并取足三里,針刺補法。如見高熱神昏,煩躁口渴,脈洪大而數的外感溫熱證,治宜瀉熱開竅,取十二井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再取大椎、曲池針刺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