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社會中,人們應都把精神力放在了事業上,對于養生二字到是陌生了很多。由于工作的壓力大,人們就會產生憂愁、悲傷、苦惱。因為思慮大多,從而導致自己的身體健康指數下降。那么你想提高自己身體健的狀況嗎?你想使自己的身體大毛病不患,小毛病沒有嘛?那么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中醫養生的小常識,養生必須補足八中氣。
養生須補足8種"氣" 不易生病
中醫認為氣不斷地在全身流通著,維持著人體的氣態平衡,氣虛容易百病生,因此,注意補足氣。
中醫對氣有很多深入研究。中醫認為人體內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氣,在多數情況下氣伴隨著血液周流全身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經脈內外、肌膚腠理,無處不有,無所不到。
元氣
中醫講的氣,是一種看不見而客觀存在的流動著的富有營養的精微物質。它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其中基本的稱為“原氣”(又稱之“元氣”)。它包括腎陰之氣和腎陽之氣,是先天之精所化生,賴后天攝入之營養(指從肺吸入的自然界的“大氣”和吃進去的食物經過脾胃消化后產生出來的“水谷之氣”所合成)補充,故元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有“人之有生,全賴原氣”之說。外科大手術后,人體很虛弱,這就是大傷元氣所致。人體的氣與血有密切的關系,血液的流動靠氣的推動,而氣的產生也必須靠血的滋養才能逐漸化生。故中醫有“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之說。大手術流血過多,氣也隨血外脫,氣更虛;氣虛不足,也可以攝血無權,不能統帥血液的流動,因而引起血液外流或內溢形成瘀血。所以氣行血亦行,氣滯血亦滯。
衛氣
健康的人很少患病,甚至突然遭受風雨襲擊也未必罹患感冒,而有的人則不然,稍有氣候變化,受了一些涼風便噴嚏連作,鼻酸流淚,怕冷發熱,骨楚頭痛,感冒即起。原因是前者體質壯實,衛氣很強,后者則體虛衰弱,衛氣不固。衛氣行于脈外,其性剛悍,不受經脈約束,氣行迅速而滑利,內至五臟六腑,外至肌表腠理(汗毛孔)無所不到,有溫養臟腑,滋潤肌膚,保衛肌表,抗御外來侵襲(邪氣)作用,故名衛氣。中醫有句名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衛氣在人體清醒的情況下,或外界發生突然變化產生應激反應時更為明顯;而安靜入睡時,衛氣的功能明顯下降,所以需加蓋衣被以彌補衛氣不固之弊。
經常服用《世醫得效方》的玉屏風散有補氣、固表、止汗的作用,能使衛氣加強,對預防感冒和治療氣虛汗出有一定的功效,常患傷風感冒者不妨一試。另外體內還存在著一種對疾病有防御與抵抗及組織再生能力的氣,中醫稱之“正氣”,是由先天之氣和后天之氣相結合而成,也包括衛氣在內。衛氣強的人往往正氣也較強。如果正氣不能抵抗邪氣,人則患病;如果邪退正復,人體就逐漸康復;如邪盛正衰,正氣不能自還,可導致疾病惡化。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和氣功養生,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調節情志,可加強正氣。
五臟六腑之氣
中醫認為五臟六腑各有其氣。臟腑之氣盛,則人之肌體生機勃勃,體質強壯,精力充沛。反之臟腑氣虛,精神不振,情緒低落,體質虧虛,易招致外邪,百病叢生。
肺之氣
中醫學中的肺,主管呼吸,有“肺主一身之氣”之稱。吸入的大氣與水谷生化的谷氣相合,積于胸中之氣稱之“宗氣”,是一身之氣的運動輸布的出發點。肺氣虛,則宗氣不足,語聲低微,呼吸短促,動則加劇,疲憊不堪,懶言汗多,舌質淡白,脈虛無力,咳嗽多痰。如不糾正,則可進一步影響其他臟腑生理功能。肺氣虛可用人參、蛤蚧、黨參、黃芪、五味子等治療。
腎之氣
中醫學中的腎是全身之氣根,有“氣歸于腎”之說。腎主一身陽氣,腎陽衰微,則一身之陽氣皆虛。腎氣的盛衰與生長發育、年老衰退有密切關系。腎氣虛的人會產生腰脊酸楚,下元不固,可出現遺精,滑精,早泄頻發,或夜尿頻多,遺尿,小便失禁,頭發稀疏,須發早白,牙齒脫落,五更泄瀉。腎氣虛還可影響肺的功能,氣喘不能平臥,動則氣急等等。腎氣虛可用山萸肉、巴戟天、仙靈脾、菟絲子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