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人們也會更加注重中醫的養生。而中醫的養生一般都是注重養氣的,養氣穩定人體的健康指數。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關于中醫常識的知識,具體介紹了中醫養生重在養氣的觀點。下面就聽小編具體介紹一下吧。
養生重在養氣
許多中醫都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也是維持人們身體健康的物質。古人說:人的養生之道就是氣體凝聚的時候,若果氣體散了,那么人的生命也就走到盡頭了。專家學者們都多數都是強調的氣體在人體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對人的生命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氣”的生成復雜,來源不一,分類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動、溫煦、固攝、防御和氣化。“氣”之為病有氣虛、氣郁、氣滯、氣阻等,心氣虛、肺氣虛,肝郁氣滯、肺氣阻塞等臨床常見。《靈樞·口問》對氣虛的癥狀進行過描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
鑒于“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中醫養生保健總以養氣為首務。清代醫家黃凱鈞在《友漁齋醫話》中提出的“養氣訓”,對養氣的方法進行了概括總結。
一、少思慮養心氣
心氣是指人的功能活動范圍,也可以指心臟的血液在氣體的推動下血液循環的功能。如果心氣不足的話,就會導致身體會出現一系列的小毛病。老中醫們常說,60歲的時候心氣開始衰弱,因為心情悲傷,血氣流動的較慢,所以只有躺在床上休息。人每天的思考是比較耗費心氣的。因此喜樂生悲,悲傷憂愁,恐懼等癥狀都要耗費很大的心氣。
二、莫嗔怒養肝氣
嗔怒是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通常在自尊或受到威脅或損害時出現。嗔怒易導致兩肋脹痛、胸悶不舒,并常見消化機能紊亂或女性月經不調等癥狀,嚴重的還會使血壓升高甚則猝死,此即《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所謂:“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可見,保持心態的寧靜與平衡非常重要。
三、薄滋味養胃氣
胃氣泛指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胃氣充足是機體健康的標志。中醫認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醫者們更明確提出“人以胃氣為本”。不禁口腹之欲,恣食肥甘厚味易損傷胃氣,《素問·痹論》概括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四、少言語養肺氣
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氣不足以咳嗽、乏力、畏風、自汗、易感等為常見。除疾病因素外,話多語稠易耗損肺氣。中醫謂“多言耗氣”,告誡“莫多言”、“多言則氣乏”;宜“少語”,少語氣得充養,不致無謂耗散。
五、節房室養腎氣
腎氣具體指的是腎功能的循環活動,主要表現在生殖、生長和發育等方方面面。中醫認為節制性生活,精足、氣充、血旺,人體自然健康。
“養氣訓”文字淺顯,通俗易懂,讀者倘能體會其中蘊含的微言大義,即可達到黃凱鈞所說的“人能留心五養,長壽永年無難也”的境地。
中醫養生重在養氣
中國道家、醫家、養生家一致認為人的生命賴氣以生,氣存則生,氣亡則死。《論衡》中說:“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