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時候,因為天氣比較冷,所以很多人都喜歡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怕凍著了。其實,在中醫養生之中,適當受一點凍是有利于身體保健的,可以養腎藏精??赡艽蠹铱吹竭@里會覺得很不可思議,會有很多困惑。別急,接下來小編會讓中醫師跟大家具體來聊聊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看看吧!
中醫中有這樣一個說法:“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大概意思是如果冬天腎中的精氣儲存不足,從短期來看,來年春天的根基就會不牢固,可能會誘發種種春季傳染病。但是從長期來說,這樣會影響到我們的生長發育,可能會出現一些早衰以及疾病,甚者影響生育。
如何藏精氣
“一年四季中,冬天是休養生息的季節,養精蓄銳,積蓄能量,主要靠冬天來養腎。”專家說,進入冬季,萬事萬物均顯閉藏狀態,而人的陽氣如同自然界的植物落葉要保陽氣一樣,不僅要潛更要藏。因此,冬季養生首先藏固陽氣,陽氣固藏,則腎氣固堅。
如何才能在冬季日常生活保健中達到養腎目的呢?專家指出,冬天取暖不過度就是養腎。取暖過度會使人的陽氣升多而降少、升發有余而潛藏不足。
如果在該冷的時候不冷,那么陽氣就不能下降也不能潛藏,那么人體就會產生各種疾病。這樣是非常傷元陽的,動人之根本,會成為許多疾病的誘因。從淺處來說,大的危害便是人體的冷適應能力下降,也就是免疫力與抵抗力下降。突出的表現是遇寒即病,平時也特別怕冷,尤其是頭背、四肢特別怕冷,例如冬天裹得嚴嚴實實,夏天怕空調,稍不御寒即感冒打噴嚏。
冬天不能受寒就意味著夏天不能受熱,反之亦然。關鍵是,冬怕冷夏怕熱的人,比單純怕過冬天或只是怕夏天的人要麻煩得多,這種人本質上就是陽氣不足,而其中冬天暖氣的過度使用,對造成這種體質的影響大。此外,冬天過度用暖氣還有一種副作用,即上面有火,如咽痛、口干苦、目眵多等,而下面有寒,怕冷尤其是手足怕冷、腿軟乏力、精神困乏、尿清、神疲等。這種情況也是陽氣虛無力潛藏,虛火上冒所造成的
專家建議,冬天要盡可能主動凍著點,凍就是順應自然、適應自然,也就是好的養腎。整個冬天陽氣如果不能潛藏而養精蓄銳,來年體質即會下降,它所影響的是全身五臟六腑的功能和人的元氣儲備。久而久之,人的整體素質就會下降,為各種急慢性病的產生和加重留下了巨大的后患。
冬季養腎可吃蓮子栗子
冬季天氣寒冷,草木凋零,是自然界萬物蟄藏的季節。人也不例外,此時也會應時而變,出現陽氣閉藏于內的改變。以順應自然,健康無病。腎主令冬季,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為一身陽氣生發之源。
中醫古代經典醫籍《內經素問》有云:“腎者,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因此冬季養生重在養胃??蓮木裾{攝,生活起居,飲食調養,運動健身等方面開始著手。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下面咱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如何養腎。
(1)生活起居
首先心情要愉悅,若有所得,使精神安寧,心境平靜,使情志與“冬藏”之氣相應。不可憂愁、暴怒。其次作息時間也要相應調整,宜早睡晚起,使陽氣潛藏,不受寒邪干擾。也符合避寒就溫的保養原則。要防風避寒,提高室溫,不可太低,以保養陽氣。使室溫不可過高,過高則劫傷陰精,有違“藏精”之旨。形成陰虛內熱之候,反易誘發宿疾或患病。多曬太陽,不僅能取暖,而且能加速血液循環,增進新陳代謝,增加心臟每搏輸出量和肺換氣量。故注意保暖御寒。特別是背部及足部的保暖。背部為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循行部位,主一身陽氣。
故老年人冬季應多穿一件毛背心或羽絨背心,以防陽氣被泄。俗話說“寒從腳下起”。是心為足少陰腎經的循行部位,足部保暖有利于抗御寒邪入侵。睡前泡腳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保養措施。室內還要注意定時開窗,勤曬被褥,使空氣清新則病毒、細菌不易滋生。另外,冬季要特別注意保養腎經,不可妄泄。正如:“壽世保元”所說:“精乃腎之主,冬季養生應節制房事,不能恣其情欲,傷其腎精。”對老年人來說,節制房事更為重要,不可有欲望便行遺泄。有違養腎之道。
(2)飲食調養
冬季是一年之中飲食調養的佳季節,一般人都知道冬季進補,可養精蓄銳,為下一年打好基礎。冬季飲食要注意飲食平衡,多樣化,適當多吃點魚類、瘦肉、雞蛋、牛奶、豆制品等。一般來說,要選用富含蛋白質、維生素、易于消化的食物供選用。
1.狗肉
可補腎益氣、壯腰膝、助陽止遺,含豐富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可紅燒、燉湯均可。
2.羊肉
能助元陽,補精血、益虛勞?;細夤苎住⒖却庋獌商撜呔墒?,為溫補類食物。
3.鵪鶉
補腎扶弱。鵪鶉肉的營養價值很高,每100g鵪鶉肉中含優質蛋白24.3g,遠遠高于其他肉類,且膽固醇含量微乎其微,很適合老年人、肥胖體弱的人及產婦食用。
4.蓮子
可補腎固精,健脾養心,常用以煮湯服,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