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補陽氣而言,野生冬蟲夏草是比較適合現在時節的補品。野生冬蟲夏草性質陰陽平和,不容易上火。循序漸進可以進補肉蓯蓉、鹿茸等補陽佳品,巴戟、淫羊藿等泡酒也具有較好的補陽效果。
馮崇廉建議,名貴中藥材適合隔水燉的方式,每次選擇3-6g左右,清燉1-2小時即可食用。不建議名貴藥材與其他藥材、食材同燉,如果不熟悉藥性,很可能會因使用不當而影響藥材的功能,造成浪費。另外,每周進補1-2次名貴補品就足夠了,也不能補太過。如果出現上火或其他身體不適的癥狀,好停止進補或減少補品的食用頻率。
中醫養生調理脾胃
冬天脾胃不和中醫調理秘方
中醫認為,冬天虛寒體質的人易造成脾胃不和,運動失常,也就容易乏力、食欲不振等。
冬天到了,隨著氣溫的逐漸降低,許多人食欲越來越不振。中醫認為,長冬主脾土,濕熱是當令之時,由于天氣寒冷,出汗比較少,體能消耗自然也減少加;而且許多人在此時喜歡吃東西,虛寒體質的人易造成脾胃不和,運化失常,也就容易乏力、食欲不振等。
偏陽虛常煲湯
一般偏陽虛的人都比較胖,冬天怕冷,夏天怕熱,汗多。因此,即便是在夏天,也應當多喝點熱湯和熱粥,比如蘑菇湯、雞湯、排骨湯、魚湯等,可吃得偏咸些,這樣可避免傷及胃氣。要少吃些生冷油膩的食物,避免傷及脾胃。
在水果方面,專家建議,偏陽虛的人可多吃點熱帶水果,包括芒果、菠蘿、提子、荔枝、枇杷、榴蓮等,對補充氣血、活絡經脈都有益處。對于寒性的水果,如梨等,應適當少吃或不吃。
偏陰虛少吃上火的水果
如果形體偏瘦,平時食量較少,那么就可能是偏陰虛的體質了。偏陰虛的人需要多吃一些滋補的東西。中醫認為,補陰經的食物包括牛羊肉、海鮮之類。此外,面食也有滋補真陰的作用。
偏陰虛的人要少吃“上火”的水果,也就是前面所講的熱帶產品,而應當多吃些西紅柿、西瓜、黃瓜以及帶葉的蔬菜等,達到人體的平衡。
五款藥膳調節脾胃不和
脾胃濕困癥是南方地區的常見時令病癥之一,尤其是現在的季節里,這種病癥更是頻發。廣東人非常注重飲食的調理,隨四季變化而有所側重。天氣一陣晴天一陣雨天,人容易犯“濕困”,針對這樣的情況,相應地在保健飲食上除濕解困是關鍵。這里針對濕困的特點,對癥下藥,為大家介紹價廉物美而又有療效的靚湯去濕困。
茵陳蜆肉湯
材料:茵陳30克、蜆肉150克、豬瘦肉100克、生姜2~3片。
烹制:茵陳用清水浸泡2遍,去除泥塵,蜆肉、豬瘦肉洗凈,然后與生姜一起放進瓦煲里,加入清水1600毫升(約8碗水量),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至一個半小時至兩個小時,調入少量的食鹽和少量的生油便可。豬瘦肉可撈起切片狀,拌醬油佐餐用,而蜆肉和茵陳可棄之。此量可供2~3人用,如作為治療用則宜每周飲用2~3次。
功效:茵陳蜆肉有一股淡淡的中藥氣味,但具清熱、利濕、解毒的功效,我省民間還常用它來治療黃疸性肝炎,可見利濕的功效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