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
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藥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但進補既要辯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藥時,如系入肺藥,在秋季較合適;如系溫補藥,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
5000年前,《黃帝內經》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記載,宋代名醫陳直《養老奉親書》中也說:“善服藥者,不如善保養。”中醫提倡的養生保健理念由來已久,正所謂治病不如防病,用正確的方法養生可以達到強健身體、增長壽命的目的,比任何醫藥都可靠。
古人養生“九”口訣
“一德”養生法
明代養生家呂坤說:“仁者可壽,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義。”明確提出要把道德修養、品德仁愛作為養生之高準則。
“二字”養生法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認為,養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靜心,“和”即順心。“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就是說,一個人對世界萬物要有“安”“和”心態,以達到物我兩相宜之養生境界。
“三戒”養生法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指養生非一朝一夕,乃貫穿于人的一生,要行為檢點,了解得失。
“四法”養生法
明代醫學家萬密齋提出養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動,三曰法時,四曰卻疾。”即從保健的角度說,養生要遵從自然規律,并克服不良心態。
“五知”養生法
宋代名人周守忠說:“知喜怒之損性,故豁情以寬心;知思慮之銷神,故損情而內守;知語煩之侵氣,故閉口而忘言;知哀樂之損壽,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竊命,故忍之而不為。”“五知”養生,勿要使“七情六欲”宣泄。
“六節”養生法
明代醫學家汪綺石說:“節嗜欲以養精,節煩惱以養神,節憤怒以養肝,節辛勤以養力,節思慮以養心,節悲哀以養肺。”養生重在養身,養身即養好人的“精、氣、神”。
“七食”養生法
清代養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遲晚;食宜緩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過飽;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溫暖,不可寒涼;食宜軟爛,不可堅硬;食畢再飲茶兩三口,漱口齒,令極凈。”飲食得當,肌體調理,是養生的重要保障。
“八樂”養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