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中這樣形容脾胃:脾胃乃是后天之本。可見脾胃對于我們人體的重要性。一個人如果脾胃不好,那么他的運化功就不能正常發揮,吃進去的東西就不可以被身體完全消化吸收,無法轉化為我們人體身體所需的營養物質。那么,我們怎么知道自己脾胃不好呢?中醫養生中有沒有什么方法來調理脾胃的呢?脾胃不好可以多吃什么呢?帶著這些疑問咱們一起往下看!
都說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是生化之源。然而很多現代人都沒有注意這些,生活飲食習慣不好,讓我們的脾胃由此受到了影響,從而影響到身體健康。因此我們平日要做好脾胃的保養工作,正視脾胃問題。那么我們脾胃有問題我們怎么知道呢?不怕,現在讓老中醫來教大家如何從面相來判斷脾胃好不好。
臉色黃、嘴邊黑、鼻尖暗說明脾虛
黃皮膚是我們中國人的重要特征。不過,黃色有正常的黃,也有病理的黃。正常的黃色應當是明亮、潤澤、含蓄的,并且有紅色摻雜其間。如果黃色太過、黃色不及、黃色一色獨顯,或者與青黑等顏色一起顯現,那就是病色。中醫認為,出現了病色的黃,首先要考慮是脾胃出了問題。
脾胃負責運化水分谷物,人吃飯喝水以后,就是通過脾胃消化吸收里面的精華,轉變為氣血,所以說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
脾一旦出現了問題,人體就不可以實現這種轉化,那么,人吃飯金曲,喝水進去,都是不能夠正常運轉多多,這樣就沒有辦法供給五臟六腑足夠的營養。因此我們人體血液健身了,終導致臉色變差,黃白。
脾胃出了毛病,癥狀主要可概括成8個字:納呆、腹脹、腹瀉、便溏
“納呆”的意思就是不想吃飯,也吃不多、吃不香,這是脾胃功能減退明顯的特征;腹脹的特點是不吃不脹,吃一點東西就發脹;腹瀉就是拉肚子,如果水和糞能分開叫“腹瀉”,水和糞均勻混合在一起叫做“便溏”。如果發現自己有這幾種情況,就該懷疑自己的脾胃是不是出了問題,盡快就醫。
單看鼻尖
實際上人的鼻尖不是尖的,而是有一個很隱秘的小坑。以這個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明顯的區域。
生病嚴重的時候,例如有人臉色發黑發青,一點光澤度都沒有。但是只要他的鼻尖是明亮的,有潤澤度的,那就說明他的脾胃運化功能還在,還可以吃飯吃藥,便是病情可以好轉。正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另外,如果患病時黃色代替了其他病色出現在臉上,比如由黑轉黃,而且變得明亮、潤澤,說明脾胃恢復了,病情出現了轉機。
其實大部分時候我們的脾胃都是很正常的,脾胃希望我們的飲食方式是:清淡適量重營養,多吃易于腸胃消化的食物,不暴飲暴食、忽冷忽熱,不偏食,注意調整情緒,這些都是保養脾胃的要訣。
老中醫提醒,不要等到脾胃出問題時再后悔懊惱,只有做好平時的保健工作,才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中醫3大食療方養好腸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