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5穴位等于吃補藥
中醫中的針灸以及按摩都是沒有副作用且效果顯著的養生法,因此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很多人會選擇他們來治病。如果經常按摩以下5個常用的穴位,所起到的效果完全比得到那些藥物,而且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穴位按摩手法可以分成補法、瀉法等。補法主要是較柔和地按摩,瀉法則是力道比較大的刺激,具體來說可以用屈曲的指關節頂穴位。
足三里
在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處,因能治療腹部上中下三部諸證而得名,為回陽九針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要穴。按摩足三里有補中氣的作用,用補法,能健脾養胃、補中益氣,類似黨參、白術、山藥、紅棗等藥的功效;用瀉法,有消食導滯、和胃通腸的作用,類似山楂、大黃等藥的功效。
三陰交
在內踝向上量4指處,為足太陰脾經的腧穴,由于是肝、脾、腎三陰經交會處的穴而得名。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相生,因此是治療與血有關病證的要穴。用補法,有健脾、補血、攝血的作用,類似于當歸、阿膠、紫河車、薏米等藥物的功效;用瀉法,有活血化淤的作用,類似于歸尾、桃仁、紅花等藥的功效。
神門
在手腕的腕橫紋尺側端稍上方凹陷處,是手少陰心經的原穴,被喻為神氣游走出入的大門。用補法,有寧心安神、補心氣的作用,類似于酸棗仁、柏子仁的功效;用瀉法,可清心、開竅,類似于中藥紫雪丹及石菖蒲、琥珀等藥的功效。
關元
位于臍下四指處,是任脈的穴位,位于人身陰陽元氣交關之處,又能大補元陽而得名。《類經圖翼》說:“此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能治療“諸虛百損”。用補法,有補腎陽的作用,類似于鹿茸、肉桂、巴戟天、仙茅、仙靈脾等藥的功效。此穴多用來治療虛損性質的疾病,瀉法較少使用。
氣海
位于臍下兩指處,是任脈的穴位,為諸氣之海,有大補元氣的作用。用補法,可大補元氣,類似人參、黃芪等藥的功效;用瀉法則有行氣、理氣的作用,類似于香附、荔枝核、沉香、郁金等藥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穴位在臨床中很常用,人們在選擇它們進行保健時,所用到的只是其眾多作用中的一二,如果要用來治療疾病,還需要去專科就診。
按摩6個養生穴位輕松按走身體小疼痛
一、頭痛:百會穴能解頭痛
戶外高溫炎熱令人頭暈,一進到室內低溫的冷氣房,原本擴張的血管、肌肉瞬間收縮,更令人頭痛難耐。
按摩方法:此時可以按壓頭頂的百會穴(兩耳往上交會至頭頂),能讓全身氣血通暢。手腕的神門穴(仰掌、握拳,手掌緣靠近小指側,腕橫紋上的凹陷即是穴位)則有鎮定放松的效果。大家熟知的太陽穴(在眉尾和眼角之間的凹陷處),可以緩解側邊頭痛的困擾。如頭痛偏在前額,試試按摩合谷穴(將大拇指第一指節的橫紋,貼放在另一手的虎口,大拇指的指尖處往下壓,就是合谷穴)。如果是后腦疼痛,可將雙手抱頭按壓“風池穴”(位于后頸部兩側,發際與脊椎外側筋處,是頸部肌肉起點),舒緩癥狀。
二、生理期不適:三陰交能止痛去寒
不少女性飽受經期紊亂、經量過多、經痛的折磨,有些人甚至要吃止痛藥才能減輕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