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降血糖作用
自古以來,中醫就將桑葉作為治療消渴癥(即現代醫學的糖尿病)的中藥應用于臨床。
國內外研究資料證實,生物堿和多糖是桑葉中主要的降血糖成分。
桑葉的降血糖作用是通過兩個途徑實現的。
一是通過生物堿DNJ(1-脫氧野尻霉素)對二糖類分解酶活性產生抑制作用。
從而抑制小腸對雙糖的吸收,降低食后血糖的高峰值(Kimura,1995)。
二是通過桑葉生物堿fagomine及桑葉多糖促進β細胞分必胰島素,而胰島素可以促進細胞對糖的利用、肝糖原合成以及改善糖代謝,終達到降血糖的效果(陳福君等,1996)。
從桑葉中分離出的多羥基去甲莨菪堿具有很強的糖苷酶抑制作用(Asano等,1994),N-Me-DNJ、GAL-DNJ和fagomine都可顯著地降低血糖水平。
其中GAL-DNJ和fagomine降血糖作用強(Kimura等,1995)。
5、抑菌、抗炎作用
桑葉汁對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以及部分酵母菌有良好的抑制生長作用(樊黎生,2001)。
而且所需的抑菌濃度低、pH值范圍為寬(4~9)、熱穩定性強。
桑中的蕓香苷能顯著抑制大鼠創傷性浮腫,并能阻止結膜炎、耳郭炎、肺水腫的發展。
桑葉具有較強的抗炎作用,與祛風、清熱功效相符(陳福君等,1995)
6、抗病毒、抗腫瘤作用
桑葉能預防癌細胞生成,提高人體免疫力。
主要功能成分是DNJ、類黃酮、桑素、γ-氨基丁酸及維生素,能抑制染色體突變和基因突變。
DNJ有顯著的抗逆轉錄酶病毒活性(Tierney,1995)。其IG30為1.2~2.5 μg/mL,且隨DNJ劑量的增加,抑制力增強(歐陽臻,2003)。
DNJ對腫瘤轉移的抑制率是80.5%。
其抑制機理可能是DNI通過抑制糖苷酶的活性在腫瘤細胞表面產生未成熟的碳水化合物鏈,削弱了腫瘤的轉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