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
苦甘,寒。
①《日華子本草》:"暖,無毒。"
②《綱目》:"味苦甘,寒,有小毒。"
③《醫林纂要》:"甘酸辛,寒。"
歸經
入肺、肝經。
①《綱目》:"手足陽明經。"
②《本草經解》:"入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
③《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
功能主治
祛風清熱,涼血明目。
治風溫發熱,頭痛,目赤,口渴,肺熱咳嗽,風痹,癮疹,下肢象皮腫。
《本經》:"除寒熱,出汗。"
《唐本草》:"水煎取濃汁,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
孟詵:"炙煎飲之,止渴,一如茶法。"
《本草拾遺》:"主霍亂腹痛吐下,冬月用干者濃煮服之。細銼,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風及宿血。"
《日華子本草》:"利五臟,通關節,下氣,煎服,除風痛出汗,并撲損瘀血,并蒸后罯;蛇蟲蜈蚣咬,鹽挼敷上。"
《本草圖經》:"煮湯淋渫手足,去風痹。"
《丹溪心法》:"焙干為末,空心米飲凋服,止盜汗。"
《本草蒙筌》:"煮湯,洗眼去風淚,消水腫腳浮,下氣,利關節。"
《綱目》:"治勞熱咳嗽,明目,長發。"
《本草從新》:"滋燥,涼血,止血。"
《百草鏡》:"治腸風。"
《本草求真》:"清肺瀉胃,涼血燥濕。"
《本草求原》:"止吐血、金瘡出血。"
《山東中藥》:"治喉痛,牙齦腫痛,頭面浮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