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的臨床應用
1、用于風熱感冒,咽喉腫痛
該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熱,故有疏散風熱,宣肺利咽之效。
用治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常 配銀花、連翹、荊芥、桔梗等同用,如銀翹散,若風熱壅盛,咽喉腫痛,熱毒較甚者,可與大黃、薄荷、荊芥、防風等同用。
如牛蒡湯,若風熱咳嗽,痰多不暢者,常配荊芥、桔梗、前胡、甘草。
2、用于麻疹不透
該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風熱,透泄熱毒而促使疹子透發,崐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復隱,常配薄荷、荊芥、蟬蛻、紫草等同用,如透疹湯。
3、用于癰腫瘡毒,痄腮喉痹
該品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風熱,內泄其毒,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之效,且性偏滑利,兼可通利二便。
故可用治風熱外襲,火毒內結,痛腫瘡毒,兼有便秘者,常與大黃、芒硝、梔子、連翹、薄荷等同用。
該品配瓜蔞,連翹,天花粉、青皮等同用,又可用治肝郁化火,胃熱壅絡之乳癰證。
如瓜蔞牛蒡湯,該品配玄參、黃芩、黃連、板蘭根等同用,還可用治瘟毒發頤、痄腮喉痹等熱毒之證,如普濟消毒飲。
4、預防猩紅熱
取牛蒡子炒研成粉,過篩儲存備用。
2~5歲每次1克。
5~9歲每次1.5克。
10~15歲每次2克。
成人每次3克,每天3次,飯后用溫開水送服,共服2天。
流行期間,除服藥預防外,仍應注意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等。
臨床觀察344例,發病者7名,服藥后12天內未發病者,計327例,占98%。
一般在接觸后3日內服藥預防效果較佳,6日后服藥的預防效果不佳。
如再次接觸需重新再服1次。服藥中未發現不良反應。
5、治療面神經麻痹
以牛蒡糾偏湯為主,隨證加味,每日2次,水煎服。
6、治療咽喉腫痛
牛蒡子、板藍根、桔梗、薄荷、甘草。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