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是一味傳統的中藥材,牛蒡子藥理作用明顯,牛蒡子臨床應用很廣泛,可以治療很多的常見病,下面三九養生堂的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牛蒡子的功效與作用都有哪些,以及牛蒡子的一些常用附方和食用方法。
目錄
牛蒡子的簡介
牛蒡子,中藥名,屬于兩年生的草本植物。
牛蒡子呈長倒卵形,有一點點扁,稍微彎曲,長5到7mm,寬2到3mm。
表面灰褐色,帶紫黑色斑點,有數條縱棱,通常中間1~2條較明顯。頂端鈍圓,稍寬,頂面有圓環,中間具點狀花柱殘跡,基部略窄,著生面色較淡。
果皮較硬,淡黃白色,富油性。無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實。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干。
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之功效。
屬于解表藥中發散風熱藥。現代研究表明,牛蒡子還可用于防治糖尿病腎病,牛蒡果實含牛蒡甙經水解生成的牛蒡甙元具有抗癌活性。
形態特征
二年生草本,具粗大的肉質直根,長達15厘米,徑可達2厘米,有分枝支根。
莖直立,高達2米,粗壯,基部直徑達2厘米,通常帶紫紅或淡紫紅色,有多數高起的條棱,分枝斜升,多數,全部莖枝被稀疏的乳突狀短毛及長蛛絲毛并混雜以棕黃色的小腺點。
基生葉寬卵形,長達30厘米,寬達21厘米,邊緣稀疏的淺波狀凹齒或齒尖,基部心形,有長達32厘米的葉柄,兩面異色。
上面綠色,有稀疏的短糙毛及黃色小腺點,下面灰白色或淡綠色,被薄絨毛或絨毛稀疏,有黃色小腺點,葉柄灰白色,被稠密的蛛絲狀絨毛及黃色小腺點,但中下部常脫毛。
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或近同形,具等樣的及等量的毛被,接花序下部的葉小,基部平截或淺心形。
頭狀花序多數或少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松的傘房花序或圓錐狀傘房花序,花序梗粗壯。
總苞卵形或卵球形,直徑1.5-2厘米。總苞片多層,多數,外層三角狀或披針狀鉆形,寬約1毫米,中內層披針狀或線狀鉆形,寬1.5-3毫米;全部苞近等長,長約1.5厘米,頂端有軟骨質鉤刺。
小花紫紅色,花冠長1.4厘米,細管部長8毫米,檐部長6毫米,外面無腺點,花冠裂片長約2毫米。
瘦果倒長卵形或偏斜倒長卵形,兩側壓扁,淺褐色,有多數細脈紋,有深褐色的色斑或無色斑。
冠毛多層,淺褐色,冠毛剛毛糙毛狀,不等長,長達3.8毫米,基部不連合成環,分散脫落。花果期6-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