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
青皮竹常栽培于低海拔地的河邊、村落附近。
薄竹常生于海拔1500-2500m的山地常綠闊葉灌木林中。
性狀鑒別
本品呈不規則多角形的片塊狀或顆粒狀,大小不一,有的僅長1-2mm。
表面發白色、乳白色、灰褐色或灰藍色,半透明,略帶光澤。
體輕,質硬而脆,易破碎,斷面光亮,稍顯粉性,觸之有滑感。
吸水性強,置于水中有氣泡產生,不溶于水。
氣微,味甘,有清涼感,舐之粘舌。
以片塊大、色灰白、光亮、質細、體輕、吸濕性強者為佳。
采收儲藏
冬季采收,砍取竹竿,剖取竹黃,晾干。
竹黃由于自然產出者較少,大多采取火燒竹林的方法,使竹暴熱后,竹瀝溢在節間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
另用在青皮竹上人工打洞的方法,也能形成竹黃。
集解
《重慶堂隨筆》:《綱目》止載釋名而無集解,出產采取,一切形狀皆未之及。
按《筆談補》云:嶺南深山中有大竹,竹中有水甚清澈,溪澗之水皆有毒,惟此水無毒,土人陸行多飲之。
至深冬則凝結如玉,乃天竹黃也。玉彥祖知雷州日,盛夏之官,山溪澗水皆不可飲,惟剖竹取水,烹任飲啜皆用竹水。次年初召赴闕,各行求竹水不可復得。
問土人乃知至冬則凝結,不復成水,遇夜野火燒林木為煨燼,惟竹黃不灰,如火燒獸骨而輕,土人多于火后采拾以供藥品,不若生得者為善。此說可補瀕湖之未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