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風、利尿
風水水腫,因風熱之邪外襲,風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流溢肌膚,而發為水腫之證。其表現為:目瞼浮腫,繼之四肢及全身皆腫,來勢迅速,肢節酸重,小便不利,或有惡寒、發熱,咽喉腫痛,苔黃、脈數。用白茅根清宣風熱、利尿、消腫。6、清肺止咳
火熱之邪,上灼于肺,傷津劫液,阻遏氣道,使肺之肅降無權,其證可見:咳嗽氣粗,痰黃而稠,鼻咽干燥,面唇紅赤,煩渴便秘。白茅根可清在肺之熱邪,金氣清肅,咳嗽自止。
胃熱嘔噦
胃為陽土,喜潤惡燥,如過食香燥炙焯之品,助熱傷陰,化火上炎,致胃氣逆而不順,或胃熱上沖,表現為:食入即吐,嘔吐頻繁,伴見面赤唇紅,口干口渴,舌紅苔黃,脈數等。白茅根可清胃熱,熱清則嘔止。
清熱生津
用于熱病煩渴、胃熱嘔噦、肺熱咳嗽,常與蘆根同用。本品甘寒而不傷胃,利水而不傷陰,適于熱證津液不足者。白茅根具有補中益氣和利小便的效用,因此常被拿來作為藥膳食材。如用鮮白茅根、西瓜皮和瘦肉制成的生津茅根湯,不僅味道鮮美可口,而且具有養陰生津、利尿降壓的功效,可用于治療秋燥傷肺,口干、咽干、咽痛、皮膚干燥或脫屑,大便干結、小便短少及咳血、吐血、尿血的病人,是秋季潤燥佳品。
性味
甘、寒。
《本經》:味甘,寒。
《別錄》:無毒。
《本草正》:甘,涼。
《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寒,無毒。
歸經
入肺、胃、小腸經。
《滇南本草》:入胃、小腸二經。
《本草經疏》:入手少陰,足太陰、陽明。
《得配本草》:入手少陰、太陰,兼入足太陰、陽明經。
《本草求真》:入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