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別應用
①生大黃瀉下力猛,瀉火解毒力強。用于正盛邪實證。
②熟大黃瀉下力緩。用于正虛邪實證。
③酒大黃兼能散瘀,治上者,非酒不至,用于熱毒上炎所致的目赤、口瘡、牙痛、頭痛。
④醋大黃破肝血熱。
其瀉下強弱以煎煮時間長短為轉移,先下瀉力緩,同下瀉力中,后下瀉力峻。如傷寒之承氣湯。
本品與芒硝皆為瀉下要藥,均可入血分,二者相須,攻下之力大大增強,能除血中之伏熱,通血中之瘀蓄,但本品苦寒,善于清熱。破積滯而蕩滌胃腸,為峻下熱結之要藥。
芒硝咸寒,長于軟堅善于潤腸燥,瀉下通便。主要用于胃腸實熱結滯,腹中痞塊等。
大黃的性味歸經
性味: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吳普本草》:"神農、雷公:苦,有毒。扁鵲:苦,無毒。李氏:小寒。"
③《別錄》:"大寒,無毒。"
④《藥性論》:"味苦甘。"
歸經:入胃、大腸、肝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足陽明經。"
②《綱目》:"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血分藥。"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陰心經。手少陽三焦經,兼入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